“地方”为径:抗战题材纪录片的在地性书写与世界性传播

传播影响力
本库下载频次:
本库浏览频次:
CNKI下载频次:0

归属学者:

贺艳

作者:

贺艳 ; 雷璐荣

摘要:

“地方”理论及其“在地性”与“世界性”的内在张力发掘,为中国抗战题材纪录片更好融入世界二战主流话语带来了启示。当前抗战题材纪录片要实现本土与全球的有效对话,一要回到“地方”,通过地方物与地方感的激活、地方怀旧与记忆的塑造、地方文化与知识的阐释生产,在空间叙事、时间表达与价值书写等方面创新叙事方法,夯实抗战叙事的在地性内涵;二要超越“地方”,借助多元主体的复调叙事、技术赋能下的跨文化表达以及地方符号的普遍性转译,实现中国抗战故事的世界性传播。

语种:

中文

出版日期:

2025-08-15

学科:

传播学

收录:

北大核心期刊; CSSCI扩展版; AMI核心

提交日期

2025-10-13

引用参考

贺艳; 雷璐荣. “地方”为径:抗战题材纪录片的在地性书写与世界性传播[J]. 中国电视,2025(08):83-90.

全文附件授权许可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署名

  • dc.title
  • “地方”为径:抗战题材纪录片的在地性书写与世界性传播
  • dc.contributor.author
  • 贺艳; 雷璐荣
  • dc.contributor.affiliation
  • 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传播与设计学院;
  • dc.publisher
  • 中国电视
  • dc.identifier.year
  • 2025
  • dc.identifier.issue
  • 08
  • dc.identifier.page
  • 83-90
  • dc.date.issued
  • 2025-08-15
  • dc.language.iso
  • 中文
  • dc.subject
  • 地方记忆;;怀旧;;二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地方”理论及其“在地性”与“世界性”的内在张力发掘,为中国抗战题材纪录片更好融入世界二战主流话语带来了启示。当前抗战题材纪录片要实现本土与全球的有效对话,一要回到“地方”,通过地方物与地方感的激活、地方怀旧与记忆的塑造、地方文化与知识的阐释生产,在空间叙事、时间表达与价值书写等方面创新叙事方法,夯实抗战叙事的在地性内涵;二要超越“地方”,借助多元主体的复调叙事、技术赋能下的跨文化表达以及地方符号的普遍性转译,实现中国抗战故事的世界性传播。
  •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
  •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数字媒体背景下影视观看的四维研究”〈项目编号:22FXWB022〉;;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乡村纪实影像的现代乡愁建构研究”〈项目编号:23YJA860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dc.identifier.CN
  • 11-2750/J
  • dc.identifier.issn
  • 1002-4751
  • dc.identifier.if
  • 0.593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