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侦查中轨迹数据收集规范性问题研究

Research on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rajectory Data Collection in Criminal Investigation

传播影响力
本库下载频次:
本库浏览频次:
CNKI下载频次:0

归属院系:

刑事侦查学院

作者:

陈文华

导师:

佘杰新

导师单位:

刑事侦查学院

学位:

硕士

语种:

中文

关键词:

轨迹数据;侦查行为;数据收集;技术优化;程序规范

摘要:

当前,公安机关正处于“数据为王”的大数据时代和移动通信高度发展的移动互联时代,犯罪手法非接触化、组织化与科技化已成常态,传统侦查手段获取线索、情报的效能发挥空间有限。犯罪分子跨域作案已然成为常态,传统侦查手段在追踪其行踪时常常因信息分散、地域限制等因素而受阻。所以,借助大数据技术对轨迹数据进行收集,整合各地的监控视频数据、交通卡口数据、基站定位数据以及电子支付记录等多元信息源,能够帮助侦查人员打破地域壁垒,还原侦查对象行动轨迹,为实施精准抓捕提供有力支撑,提升侦查效率与破案率。但是,当前刑事侦查实践中对于轨迹数据的收集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将以问题为导向,分析问题的表征与根源并探寻优化路径,力图为刑事侦查中轨迹数据收集规范性问题的解决做出学理贡献。本文除绪论外,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刑事侦查中轨迹数据收集的相关问题展开概述,主要介绍了轨迹数据的含义与特征、轨迹数据收集的理论依托以及轨迹数据收集实践样态。首先对轨迹数据的含义及其特征进行明确,建立起研究对象的逻辑起点。其次,引入场景理论、信息转移原理和镶嵌论原理,整合了轨迹数据收集的理论基础,为轨迹数据的收集范围筛选等提供指导,为明确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模式、关联案件、扩线提供理论支撑。最后,结合访谈和收集到的案例,逐步深入实践样态层面,为后续的规范性问题的深入考察、应然路径建构和规范进路的提出进行铺垫。第二部分主要从技术规范和法律规范并列关系层面,深入分析刑事侦查中轨迹数据收集存在的一些规范性不足的问题。从技术规范性层面来讲,数据信息的取得依赖于技术,而技术作为数据分析的前端问题,以数据的清洗整合、冗余处理、质量特征、结构形式等为内容要素,呈现出一种逻辑语义上的递进关系,需要通过规范化把握好每一个环节的细节。从法律规范层面上看,我国当前针对数据侦查行为的法律规范雏形初具,但不可避免地会因法律的滞后性而存在疏漏,诸如轨迹数据收集范围、监督管理机制和权利保障机制等。第三部分主要结合刑事诉讼程序性要求和侦查法治化要求,对刑事侦查中轨迹数据收集的应然路径做出规划。明确要以坚持轨迹数据收集的合法性、比例性及周全性为抓手,展开轨迹数据的收集工作。通过明确轨迹数据收集的合法性要求,确保侦查行为的程序正当性;以比例性为主线,平衡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之间的关系;以周全性为支撑,全面、及时地收集轨迹数据,为案件侦查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以合法性、比例性、周全性要求推动刑事侦查法治化、规范化。第四部分主要基于捕捉到的现实性问题和应然路径的规划,建构起技术完善的实践逻辑和法规范指引的进路。以清洗整合、冗余处理、质量特征、存储形式作为基础,细化法律规范性要求,在明确主体权责、规范适用的前提下,强化鉴权机制和权力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一、中文参考文献(一)著作类1.毛泽东著,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编辑:《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2.[苏]拉·别尔金:《刑事侦查学随笔》,李瑞勤译,北京:群众出版社,1983年版。3.樊崇义等编著:《视听资料研究综述与评价》,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4.丁凤玲、马忠红主编:《刑事侦查情报学(修订本)》,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5.汪明亮:《犯罪生成模式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6.陈刚主编:《信息化侦查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7.吴绍忠主编:《公安情报搜集》,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8.庄华:《轨迹侦查》,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9.潘晓、孟峥、孟晓峰著:《位置大数据隐私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年第一版。10.杨玉章主编:《刑事侦查与行为证据》,河南: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年版。11.[美]弗雷德里克·J·格拉维特、罗妮安·B.佛泽诺:《行为科学研究方法(第四版)》,邓铸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12.由育阳编著:《数据挖掘技术与应用》,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21版。13.刘品新:《电子证据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14.刘品新:《网络法:原理、案例与规则》,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15.许静文:《网络犯罪侦查程序的正当性问题研究》,北京:群众出版社,2021年版。16.王芳等主编:《情报学理论:哲学基础与应用发展》,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17.樊邦奎主编:《公共安全天空地大数据技术丛书:空天地大数据公共安全事件预测建模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22年版。18.刘宪权编:《刑法学研究·第14卷·数字时代的刑法应对》,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19.石峰,冯文刚著:《情报分析师开源工具箱之多媒体分析工具》,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20.李玉萍编:《网络犯罪典型案例2021卷》,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22年版。21.任惠华:《侦查学原理》,北京;法律出版社,2023年版。22.孟新红主编:《数据通信技术》,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23.[美]小理查兹·J·霍耶尔:《信息分析心理学》,游寒琳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3年版。24.艾明:《侦查学和证据法学视角下的犯罪标记行为分析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24年版。(二)论文类25.刘品新:“论犯罪过程中的信息转移原理”,《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期。26.刘为军、胡晓乐:“论技术进步与侦查权的协同演化”,《公安学研究》,2003年第6期。27.白华:“信息解释与行为控制”,《情报杂志》,2004年第6期。28.詹明华、李文章:“目标轨迹在犯罪侦查上之应用”,《刑事科学(中国台湾地区)》,2006年第60期。29.唱友宏、毕晓菲:“谈目标轨迹在侦查思维中的应用”,《辽宁警专学报》,2008年第5期。30.曾立君:“构建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模式的几点思考”,《公安学刊》,2009年第2期。31.张学文:“轨迹侦查法在侦查中的应用”,《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1 年第 5 期。32.李旭辉:“河南省公安工作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科技信息》,2011年第29期。33.马忠红:“刑事案件侦查中的轨迹分析法”,《中国刑事法杂志》,2012年第8期。34.史卫民:“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情报杂志》,2013年第12期。35.艾明:“论日常活动理论在刑事侦查中的应用”,《中国刑警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36.郭迟、刘经南、方媛等:“位置大数据的价值提取与协同挖掘方法”,《软件学报》,2014年第4期。37.詹建红、张威:“我国侦查权的程序控制”,《法学研究》,2015年第3期。38.李松锋:“游走在上帝与凯撒之间: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中的政教关系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年。39.郭锴:“论我国技术侦查的立法完善”,《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40.秦策:“刑事程序比例构造方法论探析”,《法学研究》,2016年第5期。41.裴炜:“比例原则视域下电子侦查取证程序性规则建构”,《环球法律评论》,2017年第1期。42.贾治辉、薛楠:“犯罪轨迹重建理论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43.翟金良、杨洪臣、蔡能斌等:“时空轨迹信息在视频侦查办案中的应用”,《刑事技术》,2018年第5期。44.严承希、王军:“高校学生网络行为时序特征的可视化分析”,《情报学报》,2018年第9期。45.程雷:“大数据侦查的法律控制”,《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11期。46.李云鹏:“‘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轨迹’在毒品犯罪侦查工作中的应用研究”,《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8年第5期。47.付黎明:“大数据侦查中个人信息保护策略研究”,《警学研究》,2019年第4期。48.蒋勇:“个人信息保护视野下中国电子取证规制的程序法转向”,《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49.孔德伦:“大数据证据在网络犯罪案件中的运用——以镶嵌论为视角”,《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20年第6期。50.丁建伟:“轨迹侦查应用模式的理论构建与路径优化”,《中国刑警学院学报》,2020年第2期。51.肖俊、周仲秋:“习近平新时代党的制度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湖湘论坛》,2020年第4期。52.叶涛:“数字社会中的警务模式及警察权变革”,《广西社会科学》,2021年第5期。53.刘玫、陈雨楠:“从冲突到融入:刑事侦查中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则建构”,《法治研究》,2021年第5期。54.于龙、许傲然:“应用双轨迹数据助力公安机关攻克侦查困境的创新研究”,《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21年第5期。55.吴桐:“刑事诉讼中个人信息保护的模式选择”,《人权》,2022年第3期。56.裴炜:“刑事侦查程序的数字化转型”,《地方立法研究》,2022年第4期。57.刘谢慈、党婷婷:“智慧法院应用人工智能的风险规制”,《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58.颜飞、刘文琦:“行踪轨迹侦查的数字化面向、问题及治理”,《中国刑警学院学报》,2023年第3期。59.刘文琦、 张雨岚:“涉案人员活动轨迹侦查的数字化变革与风险控制”,《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23 年第6期。60.何军:“自动化侦查决策:实践态势、风险及进路”,《情报杂志》,2023年第9期。61.李涛:“数据侦查行为规制的逻辑解析与改革进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62.王仲羊:“侦查中个人信息知情同意制度的引入与调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63.聂江波:“基于行为分析的侦查属性、原理与逻辑演进”,《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64.乔苑灼、高华齐:“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电子数据审查方法——以关联性审查为重点”,《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23年第6期。65.曾白凌:“行踪轨迹——身体在数字环境中的具身”,《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3年第7期。66.靳高风、张雍锭、赵洪洋:“2023—2024年中国犯罪形势分析与预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3期。67.王仲羊:“侦查中个人信息处理的合法性基础”,《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68.陈芳琳:“基于三层模型构建嫌疑人画像”,《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年第1期。69.赵又霖、林怡妮、陆颖隽等:“社会感知数据驱动下用户时空行为画像及语义关联研究”,《图书馆学研究》,2024年第2期。70.王仲羊:“行踪轨迹侦查的治理模式转型与制度建构”,《公安学研究》,2024年第4期。71.谢登科:“电子数据侦查取证措施法治化与《刑事诉讼法》再修改”,《法治研究》,2024年第5期。72.李颖、费怡瑄、安毅生等:“地图匹配技术综述”,《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24年第5期。73.刘文琦:“冲突与弥合:个人信息刑事调取的数字转型与法律因应”,《兰州学刊》,2024年第5期。74.陈永生、张睿:“电子数据收集应当被纳入本次《刑事诉讼法》>修改”,《法治研究》,2024年第5期。75.施鹏鹏:“论大数据侦查:以信息自决权为主线”,《法治研究》,2024年第6期。76.詹建红:“大数据侦查的行为规制主义路径:理念检视与规则优化”,《当代法学》,2024年第6期。77.王云花、邓翠艳:“基于大数据的客户画像构建与精准营销策略研究”,《信息系统工程》,2024年第7期。78.秦大强:“迈向数字时代的警务变革:基本态势、实践偏差与建构路径”,《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2024年第8期。79.肖波、许辰月、李胜广等:“融合多尺度特征的弱监督异常行为检测方法”,《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25年第3期。二、外文参考文献80.A.R. Radcliffe-Brown,“ On Social Structure ,” Journal of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1940.81.Eck J, “Police Problems: The Complexity of Problem Theory,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Crime Prevention Studies,2003.82.Pozen David E,“The Mosaic Theory,National Security,and the 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115 The Yale Law Journal,628( 2005) .83.Pell Stephanie,“ Mapping our Privacy: The Use and Misuse of Location Data (A Law Enforcement Perspective and Legislative Balancing) ,”University of San Francisco Law Review, vol.47,no.2,Fall,2012.84.Babst Lauren,“ No More Shortcuts: Protect Cell Site Location Data with a Warrant Requirement,” Michigan Tele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Law Review, vol. 21, no. 2,Spring 2015.85.Rathi & Mohit,“ RETHINKING REVERSE LOCATION SEARCH WARRANTS,”Journal of Criminal Law & Criminology,2021.86.Fang Z & Wang J & Wang L, et al,“Seed: self-supervised distillation for visual representation,” arXiv preprint arXiv:2101.04731, 2021.

学科:

侦查学

提交日期

2025-07-01

引用参考

陈文华. 刑事侦查中轨迹数据收集规范性问题研究[D]. 西南政法大学,2025.

全文附件授权许可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署名

  • dc.title
  • 刑事侦查中轨迹数据收集规范性问题研究
  • dc.title
  • Research on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rajectory Data Collection in Criminal Investigation
  • dc.contributor.schoolno
  • 20220301Z31105
  • dc.contributor.author
  • 陈文华
  • dc.contributor.affiliation
  • 刑事侦查学院
  • dc.contributor.degree
  • 硕士
  • dc.contributor.childdegree
  • 法学硕士学位
  • dc.contributor.degreeConferringInstitution
  • 西南政法大学
  • dc.identifier.year
  • 2025
  • dc.contributor.direction
  • 数据侦查
  • dc.contributor.advisor
  • 佘杰新
  • dc.contributor.advisorAffiliation
  • 刑事侦查学院
  • dc.language.iso
  • 中文
  • dc.subject
  • 轨迹数据,侦查行为,数据收集,技术优化,程序规范
  • dc.subject
  • Key Words: Trajectory Data; Investigatory Behavior; Data Collection;Procedural Norm; Technology Optimization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当前,公安机关正处于“数据为王”的大数据时代和移动通信高度发展的移动互联时代,犯罪手法非接触化、组织化与科技化已成常态,传统侦查手段获取线索、情报的效能发挥空间有限。犯罪分子跨域作案已然成为常态,传统侦查手段在追踪其行踪时常常因信息分散、地域限制等因素而受阻。所以,借助大数据技术对轨迹数据进行收集,整合各地的监控视频数据、交通卡口数据、基站定位数据以及电子支付记录等多元信息源,能够帮助侦查人员打破地域壁垒,还原侦查对象行动轨迹,为实施精准抓捕提供有力支撑,提升侦查效率与破案率。但是,当前刑事侦查实践中对于轨迹数据的收集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将以问题为导向,分析问题的表征与根源并探寻优化路径,力图为刑事侦查中轨迹数据收集规范性问题的解决做出学理贡献。本文除绪论外,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刑事侦查中轨迹数据收集的相关问题展开概述,主要介绍了轨迹数据的含义与特征、轨迹数据收集的理论依托以及轨迹数据收集实践样态。首先对轨迹数据的含义及其特征进行明确,建立起研究对象的逻辑起点。其次,引入场景理论、信息转移原理和镶嵌论原理,整合了轨迹数据收集的理论基础,为轨迹数据的收集范围筛选等提供指导,为明确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模式、关联案件、扩线提供理论支撑。最后,结合访谈和收集到的案例,逐步深入实践样态层面,为后续的规范性问题的深入考察、应然路径建构和规范进路的提出进行铺垫。第二部分主要从技术规范和法律规范并列关系层面,深入分析刑事侦查中轨迹数据收集存在的一些规范性不足的问题。从技术规范性层面来讲,数据信息的取得依赖于技术,而技术作为数据分析的前端问题,以数据的清洗整合、冗余处理、质量特征、结构形式等为内容要素,呈现出一种逻辑语义上的递进关系,需要通过规范化把握好每一个环节的细节。从法律规范层面上看,我国当前针对数据侦查行为的法律规范雏形初具,但不可避免地会因法律的滞后性而存在疏漏,诸如轨迹数据收集范围、监督管理机制和权利保障机制等。第三部分主要结合刑事诉讼程序性要求和侦查法治化要求,对刑事侦查中轨迹数据收集的应然路径做出规划。明确要以坚持轨迹数据收集的合法性、比例性及周全性为抓手,展开轨迹数据的收集工作。通过明确轨迹数据收集的合法性要求,确保侦查行为的程序正当性;以比例性为主线,平衡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之间的关系;以周全性为支撑,全面、及时地收集轨迹数据,为案件侦查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以合法性、比例性、周全性要求推动刑事侦查法治化、规范化。第四部分主要基于捕捉到的现实性问题和应然路径的规划,建构起技术完善的实践逻辑和法规范指引的进路。以清洗整合、冗余处理、质量特征、存储形式作为基础,细化法律规范性要求,在明确主体权责、规范适用的前提下,强化鉴权机制和权力保障机制。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At present, the public security organs are in the big data era of " data is king " and the mobile Internet era with the high development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The non-contact, organized and scientific criminal techniques have become the norm, and the traditional investigation means have limited space to obtain clues and intelligence. It has become the norm for criminals to commit crimes across domains. Traditional investigation methods are often hindered by factors such as information dispersion and geographical restrictions when tracking their whereabouts. Therefore, with the help of big data technology to collect trajectory data and integrate multiple information sources such as surveillance video data, traffic bayonet data, base station positioning data and electronic payment records, it can help investigators break regional barriers, restore the action trajectory of the investigation object,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accurate arrest, and improve the investigation efficiency and detection rate.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collection of trajectory data in the current criminal investigation practice. This article will be problem-oriented, analyze the characterization and root causes of the problem and explore the optimization path, trying to make a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to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rajectory data collection in criminal investigation.In addition to the introduction, this article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parts:The first part mainly summarizes the relevant issues of trajectory data collection in criminal investigation, mainly introducing the meaning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rajectory data,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rajectory data collection, and the practice patterns of trajectory data collection. First, the meaning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rajectory data are clarified to establish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the research object. Secondly, the scenario theory, information transfer principle and mosaic theory principle are introduced to integrate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rajectory data collection,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selection of trajectory data collection scope,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clarifying the behavior patterns, related cases and expansion lines of criminal suspects. Finally, combined with interviews and collected cases, the practice pattern level is gradually deepened to pave the way for the in-depth investigation of subsequent normative issu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ath of necessity and the proposal of normative approaches.The second part mainly analyzes some problems of insufficient normativity in trajectory data collection in criminal investig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arallel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and legal specific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chnical norms, the acquisition of data information depends on technology. As the front-end problem of data analysis, technology takes data cleaning and integration, redundant processing,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structural forms and other content elements, presenting a logical and semantic progressive relationship. It is necessary to grasp the details of each link through standard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gal norms, my country's current legal norms for data investigation behavior have taken shape, but there will inevitably be omissions due to the lag of the law, such as the scope of trajectory data collection,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s, and rights protection mechanisms.The third part mainly combines the procedural requirements of criminal proceedings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rule of law in investigation to plan the path of trajectory data collection in criminal investigation. It is clear that the legality of trajectory data collection, the proportionality of trajectory data collection, and the comprehensiveness of trajectory data collection should be taken as the starting point. By clarifying the legality requirements of trajectory data collection, the procedural legitimacy of investigative behavior is ensured; with proportionality as the main l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bating crime and protecting human rights is balanced; with comprehensiveness as the support, trajectory data is collected comprehensively and timely to provide a solid data foundation for case investigation. Promote the legaliz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of criminal investigation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legality, proportionality and comprehensiveness.The fourth part is mainly based on the captured realistic problems and the planning of the path to be, to build a practical logic of technical perfection and the approach of legal norms. Based on cleaning and integration, redundant processing,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storage forms, the legal normative requirements are refined, and the authentication mechanism and power protection mechanism are strengthened on the premise of clarifying the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subject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norms.
  • dc.date.issued
  • 2025-05-30
  • dc.date.oralDefense
  • 2025-05-24
  • dc.relation.citedreferences
  • 参考文献一、中文参考文献(一)著作类1.毛泽东著,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编辑:《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2.[苏]拉·别尔金:《刑事侦查学随笔》,李瑞勤译,北京:群众出版社,1983年版。3.樊崇义等编著:《视听资料研究综述与评价》,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4.丁凤玲、马忠红主编:《刑事侦查情报学(修订本)》,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5.汪明亮:《犯罪生成模式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6.陈刚主编:《信息化侦查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7.吴绍忠主编:《公安情报搜集》,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8.庄华:《轨迹侦查》,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9.潘晓、孟峥、孟晓峰著:《位置大数据隐私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年第一版。10.杨玉章主编:《刑事侦查与行为证据》,河南: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年版。11.[美]弗雷德里克·J·格拉维特、罗妮安·B.佛泽诺:《行为科学研究方法(第四版)》,邓铸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12.由育阳编著:《数据挖掘技术与应用》,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21版。13.刘品新:《电子证据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14.刘品新:《网络法:原理、案例与规则》,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15.许静文:《网络犯罪侦查程序的正当性问题研究》,北京:群众出版社,2021年版。16.王芳等主编:《情报学理论:哲学基础与应用发展》,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17.樊邦奎主编:《公共安全天空地大数据技术丛书:空天地大数据公共安全事件预测建模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22年版。18.刘宪权编:《刑法学研究·第14卷·数字时代的刑法应对》,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19.石峰,冯文刚著:《情报分析师开源工具箱之多媒体分析工具》,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20.李玉萍编:《网络犯罪典型案例2021卷》,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22年版。21.任惠华:《侦查学原理》,北京;法律出版社,2023年版。22.孟新红主编:《数据通信技术》,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23.[美]小理查兹·J·霍耶尔:《信息分析心理学》,游寒琳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3年版。24.艾明:《侦查学和证据法学视角下的犯罪标记行为分析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24年版。(二)论文类25.刘品新:“论犯罪过程中的信息转移原理”,《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期。26.刘为军、胡晓乐:“论技术进步与侦查权的协同演化”,《公安学研究》,2003年第6期。27.白华:“信息解释与行为控制”,《情报杂志》,2004年第6期。28.詹明华、李文章:“目标轨迹在犯罪侦查上之应用”,《刑事科学(中国台湾地区)》,2006年第60期。29.唱友宏、毕晓菲:“谈目标轨迹在侦查思维中的应用”,《辽宁警专学报》,2008年第5期。30.曾立君:“构建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模式的几点思考”,《公安学刊》,2009年第2期。31.张学文:“轨迹侦查法在侦查中的应用”,《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1 年第 5 期。32.李旭辉:“河南省公安工作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科技信息》,2011年第29期。33.马忠红:“刑事案件侦查中的轨迹分析法”,《中国刑事法杂志》,2012年第8期。34.史卫民:“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情报杂志》,2013年第12期。35.艾明:“论日常活动理论在刑事侦查中的应用”,《中国刑警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36.郭迟、刘经南、方媛等:“位置大数据的价值提取与协同挖掘方法”,《软件学报》,2014年第4期。37.詹建红、张威:“我国侦查权的程序控制”,《法学研究》,2015年第3期。38.李松锋:“游走在上帝与凯撒之间: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中的政教关系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年。39.郭锴:“论我国技术侦查的立法完善”,《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40.秦策:“刑事程序比例构造方法论探析”,《法学研究》,2016年第5期。41.裴炜:“比例原则视域下电子侦查取证程序性规则建构”,《环球法律评论》,2017年第1期。42.贾治辉、薛楠:“犯罪轨迹重建理论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43.翟金良、杨洪臣、蔡能斌等:“时空轨迹信息在视频侦查办案中的应用”,《刑事技术》,2018年第5期。44.严承希、王军:“高校学生网络行为时序特征的可视化分析”,《情报学报》,2018年第9期。45.程雷:“大数据侦查的法律控制”,《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11期。46.李云鹏:“‘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轨迹’在毒品犯罪侦查工作中的应用研究”,《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8年第5期。47.付黎明:“大数据侦查中个人信息保护策略研究”,《警学研究》,2019年第4期。48.蒋勇:“个人信息保护视野下中国电子取证规制的程序法转向”,《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49.孔德伦:“大数据证据在网络犯罪案件中的运用——以镶嵌论为视角”,《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20年第6期。50.丁建伟:“轨迹侦查应用模式的理论构建与路径优化”,《中国刑警学院学报》,2020年第2期。51.肖俊、周仲秋:“习近平新时代党的制度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湖湘论坛》,2020年第4期。52.叶涛:“数字社会中的警务模式及警察权变革”,《广西社会科学》,2021年第5期。53.刘玫、陈雨楠:“从冲突到融入:刑事侦查中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则建构”,《法治研究》,2021年第5期。54.于龙、许傲然:“应用双轨迹数据助力公安机关攻克侦查困境的创新研究”,《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21年第5期。55.吴桐:“刑事诉讼中个人信息保护的模式选择”,《人权》,2022年第3期。56.裴炜:“刑事侦查程序的数字化转型”,《地方立法研究》,2022年第4期。57.刘谢慈、党婷婷:“智慧法院应用人工智能的风险规制”,《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58.颜飞、刘文琦:“行踪轨迹侦查的数字化面向、问题及治理”,《中国刑警学院学报》,2023年第3期。59.刘文琦、 张雨岚:“涉案人员活动轨迹侦查的数字化变革与风险控制”,《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23 年第6期。60.何军:“自动化侦查决策:实践态势、风险及进路”,《情报杂志》,2023年第9期。61.李涛:“数据侦查行为规制的逻辑解析与改革进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62.王仲羊:“侦查中个人信息知情同意制度的引入与调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63.聂江波:“基于行为分析的侦查属性、原理与逻辑演进”,《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64.乔苑灼、高华齐:“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电子数据审查方法——以关联性审查为重点”,《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23年第6期。65.曾白凌:“行踪轨迹——身体在数字环境中的具身”,《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3年第7期。66.靳高风、张雍锭、赵洪洋:“2023—2024年中国犯罪形势分析与预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3期。67.王仲羊:“侦查中个人信息处理的合法性基础”,《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68.陈芳琳:“基于三层模型构建嫌疑人画像”,《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年第1期。69.赵又霖、林怡妮、陆颖隽等:“社会感知数据驱动下用户时空行为画像及语义关联研究”,《图书馆学研究》,2024年第2期。70.王仲羊:“行踪轨迹侦查的治理模式转型与制度建构”,《公安学研究》,2024年第4期。71.谢登科:“电子数据侦查取证措施法治化与《刑事诉讼法》再修改”,《法治研究》,2024年第5期。72.李颖、费怡瑄、安毅生等:“地图匹配技术综述”,《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24年第5期。73.刘文琦:“冲突与弥合:个人信息刑事调取的数字转型与法律因应”,《兰州学刊》,2024年第5期。74.陈永生、张睿:“电子数据收集应当被纳入本次《刑事诉讼法》>修改”,《法治研究》,2024年第5期。75.施鹏鹏:“论大数据侦查:以信息自决权为主线”,《法治研究》,2024年第6期。76.詹建红:“大数据侦查的行为规制主义路径:理念检视与规则优化”,《当代法学》,2024年第6期。77.王云花、邓翠艳:“基于大数据的客户画像构建与精准营销策略研究”,《信息系统工程》,2024年第7期。78.秦大强:“迈向数字时代的警务变革:基本态势、实践偏差与建构路径”,《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2024年第8期。79.肖波、许辰月、李胜广等:“融合多尺度特征的弱监督异常行为检测方法”,《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25年第3期。二、外文参考文献80.A.R. Radcliffe-Brown,“ On Social Structure ,” Journal of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1940.81.Eck J, “Police Problems: The Complexity of Problem Theory,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Crime Prevention Studies,2003.82.Pozen David E,“The Mosaic Theory,National Security,and the 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115 The Yale Law Journal,628( 2005) .83.Pell Stephanie,“ Mapping our Privacy: The Use and Misuse of Location Data (A Law Enforcement Perspective and Legislative Balancing) ,”University of San Francisco Law Review, vol.47,no.2,Fall,2012.84.Babst Lauren,“ No More Shortcuts: Protect Cell Site Location Data with a Warrant Requirement,” Michigan Tele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Law Review, vol. 21, no. 2,Spring 2015.85.Rathi & Mohit,“ RETHINKING REVERSE LOCATION SEARCH WARRANTS,”Journal of Criminal Law & Criminology,2021.86.Fang Z & Wang J & Wang L, et al,“Seed: self-supervised distillation for visual representation,” arXiv preprint arXiv:2101.04731, 2021.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