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结合”视域下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探索研究

Li Dazhao's early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wo combinations"

传播影响力
本库下载频次:
本库浏览频次:
CNKI下载频次:0

归属院系:

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

冯佩珊

导师:

程文标

导师单位:

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位:

硕士

语种:

中文

关键词:

“两个结合”;李大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摘要:

“两个结合”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创造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明确宣示了要持续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不仅反应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提供了发展方向。作为中国引入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李大钊首先洞察到了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革命的指导意义,他不仅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阐释与传播,更主动投身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他的努力与探索,为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也为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启示。进入新时代,如何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采用实证的史学研究方法,以《李大钊全集(1-5卷)》为主要研究史料,参考《李大钊年谱》、《李大钊研究论文集》等书籍资料,坚持史论结合,在“两个结合”的视域下,研究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探索历程,加深对“两个结合”理论的理解,同时汲取革命先辈宝贵的历史智慧与启示,助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从“两个结合”视域出发,本文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部分,主要研究了李大钊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新时代“两个结合”命题提出的历史连续性,主要包括“两个结合”理论的演进历程及其发展特点的研究。第二部分,关于李大钊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因的三维剖析,论述李大钊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背景、主体条件以及李大钊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系统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再到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的历程。第三部分,总结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探索,主要是李大钊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社会、解决中国革命问题以及明确中国革命方向等。第四部分,研究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探索,包括从中国哲学的角度梳理李大钊转向马克思主义的传统文化积淀,批判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中发展出的其自身独特的思想成果。第五部分,主要对李大钊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进行客观评价,肯定其成就的同时亦客观指出其不足之处,最后从中得出持续推进“两个结合”理论的经验启示。

参考文献:

一、党的经典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3.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4.《列宁全集》第5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5.《列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6.《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7.《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8.《李大钊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9.《李大钊文集》(上、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10.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11.《李大钊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12.《李大钊全集》(共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13.《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18.《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二、学术著作19.朱志敏:《李大钊传》,北京:红旗出版社2009年版。20.李大钊年谱编写组,《李大钊年谱》,兰州:甘肃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21.朱成甲:《李大钊传》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22.张卫波:《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主阵地》,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23.(战国)孟子著:《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五节》,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9年3月版,第135页。24.(春秋)李聃著;赵炜编译:《道德经》,西安:三秦出版社,2018年版,第58页。25.冯契:《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上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26.【日】后藤延子:《李大钊思想研究》,王青等译,北京中国社会出版,1999年版。27.【美】莫里斯·迈斯纳:《李大钊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译组译,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三、学位论文28.张春丽:“1920年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奠基研究”,湘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22年6月。29.刘欢:“李达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贡献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21年。30.韩鲁倩:“‘两个结合’视域下李大钊唯物史观思想研究”,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3年5月。31.田业元:“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历史经验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3年5月。32.郭应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结合’重要思想研究”,上海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3年5月。四、期刊论文33.韩一德:“李大钊留学日本时期的史实考察”,《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4期。34.徐行:“李大钊统一战线思想与实践叙论”,《天津法学》,2018年第1期。35.陈金龙:“‘两个结合’的三维阐释”,《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5期。36.石川祯浩:“李大钊早期思想中的日本因素——以茅原华山为例”,《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3期,第141页。37.何中华:“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看‘两个结合’的意涵”,《哲学研究》,2023年第9期。38.姚中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两个结合’的递进发展逻辑”,《天府新论》,2024年第3期。39.王飞,骆小春:“‘两个结合’视域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传承与创新”,《东岳论丛》,2024年第8期。40.李洁:“毛泽东斗争精神及其当代启示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4年第10期,第87页。41.秦小琪:“‘两个结合’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创新”,《探索》,2024年第2期。42.杨金卫:“‘两个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齐鲁学刊》,2024年第4期。43.鞠忠美:“从‘两个结合’维度理解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学刊》。2024年第1期。44.齐卫平:“‘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实践”,《中共党史研究》,2023年第3期。45.杨小军,丁馨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四重逻辑”,《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5月第44卷第3期。46.郭苹苹:“李大钊对唯物史观中国化的早期贡献研究”,华东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22年。47.张甲秀:“从‘播火’到‘点种’:李大钊在译介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特色及重要贡献”,《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3年第3期。48.朱喆,王钰涵:“李大钊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的重大贡献”,《学习与实践》,2023年第9期。49.王中平,吴汉全:“五四时期的‘主义’语境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1年第6期。50.王娟娟,吴汉全:“传播、创新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以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文本解读为中心”,《河北学刊》,2022年第42卷第6期。51.勾宇威:“从‘坚持真理’看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运用”,《毛泽东研究》,2024年第1期。52.吴汉全,刘宏伟:“李大钊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早期探索”,《新视野》,2023年第5期。53.李晔,李岩:“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承与革命实践探索”,《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4期。54.王新城:“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突出贡献”,《学习月刊》,2022年第6期。55.宁召勇:“立足北大红楼,科学传播真理——李大钊在中国首传马克思主义的学理路径”,《鲁迅研究月刊,2024年第6期,第61页。56.吴汉全:“李大钊早期传统文化观初探”,《盐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2期。57.王刚,范霞:“论知行观对中国早期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促进作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3年第1期。58.杨芳:“李大钊文化调和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59.宋志明:“李大钊对唯物史观的传播与理解”,《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60.刘爱章:“从李大钊的‘中华文明之问’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百年求索”,《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年第7期。61.杨梅,朱喆:“论李大钊文明观及其重要价值”,《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年9月第696期。62.黄光秋:“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党的文献.》,2022年第6期。63.张宝明:“‘调和’与‘独行’:李大钊从保守到激进的逻辑依据(1914—1921)”,《史学月刊》,2004年第1期。64.秦冰馥:“论李大钊对中国道路的探索与实践”,《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3卷第1期,第109页。五、其他65.黄道炫:“李大钊早期的‘社会调查’”,《北京日报》,2021年12月6日,第015版。66.“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统一战线的基本观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s://www.gov.cn/test/2005-05/27/content_1574.htm。67.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京师警察厅抄报李大钊等组织中国经济财政学会致内务部备案呈”(1917年4月21日),《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文化》,第623页-624页。68.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09月25日,02版.69.习近平:“在纪念李大钊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9年10月29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15日

学科:

马克思主义理论

提交日期

2025-07-01

引用参考

冯佩珊. “两个结合”视域下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探索研究[D]. 西南政法大学,2025.

全文附件授权许可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署名

  • dc.title
  • “两个结合”视域下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探索研究
  • dc.title
  • Li Dazhao's early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wo combinations"
  • dc.contributor.schoolno
  • 20220305001281
  • dc.contributor.author
  • 冯佩珊
  • dc.contributor.affiliation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dc.contributor.degree
  • 硕士
  • dc.contributor.childdegree
  • 法学硕士学位
  • dc.contributor.degreeConferringInstitution
  • 西南政法大学
  • dc.identifier.year
  • 2025
  • dc.contributor.direction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dc.contributor.advisor
  • 程文标
  • dc.contributor.advisorAffiliation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dc.language.iso
  • 中文
  • dc.subject
  • “两个结合”,李大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dc.subject
  • "Two Combinations"; Li Dazhao; Marxism in China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两个结合”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创造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明确宣示了要持续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不仅反应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提供了发展方向。作为中国引入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李大钊首先洞察到了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革命的指导意义,他不仅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阐释与传播,更主动投身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他的努力与探索,为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也为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启示。进入新时代,如何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采用实证的史学研究方法,以《李大钊全集(1-5卷)》为主要研究史料,参考《李大钊年谱》、《李大钊研究论文集》等书籍资料,坚持史论结合,在“两个结合”的视域下,研究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探索历程,加深对“两个结合”理论的理解,同时汲取革命先辈宝贵的历史智慧与启示,助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从“两个结合”视域出发,本文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部分,主要研究了李大钊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新时代“两个结合”命题提出的历史连续性,主要包括“两个结合”理论的演进历程及其发展特点的研究。第二部分,关于李大钊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因的三维剖析,论述李大钊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背景、主体条件以及李大钊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系统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再到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的历程。第三部分,总结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探索,主要是李大钊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社会、解决中国革命问题以及明确中国革命方向等。第四部分,研究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探索,包括从中国哲学的角度梳理李大钊转向马克思主义的传统文化积淀,批判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中发展出的其自身独特的思想成果。第五部分,主要对李大钊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进行客观评价,肯定其成就的同时亦客观指出其不足之处,最后从中得出持续推进“两个结合”理论的经验启示。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e " two combinations " is a profound summa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ontinuous promotion of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creation of historical experience over the past century, and clearly declares the need to continue to develop Marxism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is theory not only reflects the general law of Chinese social development, but also provides a development direction for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s a pioneer in the introd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 Li Dazhao first understood the guiding significance of Marxism for the Chinese revolution. He was not only committed to the interpret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Marxist theory, but also took the initiative to devote himself to the practice of Marxism in China. His efforts and exploration have laid a solid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victory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and also provided valuable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for the continuous promotion of Marxism in China. In the new era, how to further promote the sinic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Marxism, realiz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Marxism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facing the Chinese Communists.This paper takes ' Li Dazhao 's Complete Works ( 1-5 volumes ) ' as the main research historical materials, combines ' Li Dazhao 's Collected Works ', ' Li Dazhao 's Chronicle ' and other book materials, and studies Li Dazhao 's early explor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 two combinations ' through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historical research. The process deepen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ory of ' two combinations ', and at the same time draws on the valuable historical wisdom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revolutionary predecessors to help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From the perspective of " two combinations, "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from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 : The first part mainly studies the historical continuity of Li Dazhao 's explor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 to the proposition of " two combinations " in the new era, mainly including the evolution process an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eory of " two combinations. " The second part is about the three-dimensional analysis of the motivation of Li Dazhao 's exploration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It discusses the background and main conditions of Li Dazhao 's exploration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and the process of Li Dazhao 's transformation into a Marxist, systematic research and dissemination of Marxism, and then to promote the practice of Marxism in China. The third part summarizes Li Dazhao 's exploration of the combination of Marxism and China 's specific reality, mainly how Li Dazhao used Marxism to analyze Chinese society, solve Chinese revolutionary problems and clarify the direction of Chinese revolution. The fourth part studies Li Dazhao 's exploration of the combination of Marxism and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cluding combing Li Dazhao 's traditional cultural accumulation of turning to Marx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philosophy, criticizing and developing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ts own unique ideological achievements developed in the combination of Marxism and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The fifth part mainly makes an objective evaluation of Li Dazhao 's exploration of the process of Marxism in China, affirms its achievements and objectively points out its shortcomings, and finally draws the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continuously promoting the " two combinations " theory.
  • dc.date.issued
  • 2025-05-29
  • dc.date.oralDefense
  • 2025-05-24
  • dc.relation.citedreferences
  • 一、党的经典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3.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4.《列宁全集》第5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5.《列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6.《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7.《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8.《李大钊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9.《李大钊文集》(上、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10.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11.《李大钊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12.《李大钊全集》(共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13.《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18.《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二、学术著作19.朱志敏:《李大钊传》,北京:红旗出版社2009年版。20.李大钊年谱编写组,《李大钊年谱》,兰州:甘肃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21.朱成甲:《李大钊传》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22.张卫波:《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主阵地》,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23.(战国)孟子著:《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五节》,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9年3月版,第135页。24.(春秋)李聃著;赵炜编译:《道德经》,西安:三秦出版社,2018年版,第58页。25.冯契:《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上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26.【日】后藤延子:《李大钊思想研究》,王青等译,北京中国社会出版,1999年版。27.【美】莫里斯·迈斯纳:《李大钊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译组译,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三、学位论文28.张春丽:“1920年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奠基研究”,湘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22年6月。29.刘欢:“李达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贡献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21年。30.韩鲁倩:“‘两个结合’视域下李大钊唯物史观思想研究”,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3年5月。31.田业元:“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历史经验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3年5月。32.郭应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结合’重要思想研究”,上海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3年5月。四、期刊论文33.韩一德:“李大钊留学日本时期的史实考察”,《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4期。34.徐行:“李大钊统一战线思想与实践叙论”,《天津法学》,2018年第1期。35.陈金龙:“‘两个结合’的三维阐释”,《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5期。36.石川祯浩:“李大钊早期思想中的日本因素——以茅原华山为例”,《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3期,第141页。37.何中华:“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看‘两个结合’的意涵”,《哲学研究》,2023年第9期。38.姚中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两个结合’的递进发展逻辑”,《天府新论》,2024年第3期。39.王飞,骆小春:“‘两个结合’视域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传承与创新”,《东岳论丛》,2024年第8期。40.李洁:“毛泽东斗争精神及其当代启示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4年第10期,第87页。41.秦小琪:“‘两个结合’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创新”,《探索》,2024年第2期。42.杨金卫:“‘两个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齐鲁学刊》,2024年第4期。43.鞠忠美:“从‘两个结合’维度理解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学刊》。2024年第1期。44.齐卫平:“‘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实践”,《中共党史研究》,2023年第3期。45.杨小军,丁馨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四重逻辑”,《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5月第44卷第3期。46.郭苹苹:“李大钊对唯物史观中国化的早期贡献研究”,华东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22年。47.张甲秀:“从‘播火’到‘点种’:李大钊在译介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特色及重要贡献”,《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3年第3期。48.朱喆,王钰涵:“李大钊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的重大贡献”,《学习与实践》,2023年第9期。49.王中平,吴汉全:“五四时期的‘主义’语境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1年第6期。50.王娟娟,吴汉全:“传播、创新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以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文本解读为中心”,《河北学刊》,2022年第42卷第6期。51.勾宇威:“从‘坚持真理’看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运用”,《毛泽东研究》,2024年第1期。52.吴汉全,刘宏伟:“李大钊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早期探索”,《新视野》,2023年第5期。53.李晔,李岩:“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承与革命实践探索”,《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4期。54.王新城:“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突出贡献”,《学习月刊》,2022年第6期。55.宁召勇:“立足北大红楼,科学传播真理——李大钊在中国首传马克思主义的学理路径”,《鲁迅研究月刊,2024年第6期,第61页。56.吴汉全:“李大钊早期传统文化观初探”,《盐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2期。57.王刚,范霞:“论知行观对中国早期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促进作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3年第1期。58.杨芳:“李大钊文化调和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59.宋志明:“李大钊对唯物史观的传播与理解”,《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60.刘爱章:“从李大钊的‘中华文明之问’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百年求索”,《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年第7期。61.杨梅,朱喆:“论李大钊文明观及其重要价值”,《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年9月第696期。62.黄光秋:“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党的文献.》,2022年第6期。63.张宝明:“‘调和’与‘独行’:李大钊从保守到激进的逻辑依据(1914—1921)”,《史学月刊》,2004年第1期。64.秦冰馥:“论李大钊对中国道路的探索与实践”,《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3卷第1期,第109页。五、其他65.黄道炫:“李大钊早期的‘社会调查’”,《北京日报》,2021年12月6日,第015版。66.“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统一战线的基本观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s://www.gov.cn/test/2005-05/27/content_1574.htm。67.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京师警察厅抄报李大钊等组织中国经济财政学会致内务部备案呈”(1917年4月21日),《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文化》,第623页-624页。68.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09月25日,02版.69.习近平:“在纪念李大钊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9年10月29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15日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