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客体”或“责任主体”——物业纠纷中基层政府角色行为研究

“Object of Negotiation” or “Subject of Responsibility”--A Study on the Behavior of Grassroots Government's Role Change in Property Disputes

传播影响力
本库下载频次:
本库浏览频次:
CNKI下载频次:0

作者:

朱新月

导师:

李春南

导师单位: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学位:

硕士

语种:

中文

关键词:

社区治理;物业纠纷;政府角色;基层政府

摘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进一步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物业管理在居民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然而,物业矛盾纠纷层出不穷,成为影响社区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化解物业纠纷难题对于社区治理,社区现代化进程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物业管理与纠纷化解中,基层政府应该扮演法律与制度的阐释者、调解者、监管者等第三方干预者角色。但笔者经过实证研究发现,在物业纠纷发生的实际情景中,基层政府常常主动或被动地由第三方“协商客体”的角色演化为“责任主体”的角色,即基层政府在实际的物业纠纷化解中的角色并不总与制度设计之初保持一致。以角色分析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对比C市城南街道两起物业管理纠纷事件演化过程,同时,结合“制度-过程”分析框架,可以呈现出基层政府在不同物业纠纷场景中的实际角色及角色行为逻辑。研究发现,居民对物业公司与自身强弱关系的理性判断,显著影响了基层政府在纠纷中的介入程度及其对处理策略的选择。若维权居民认为自身在与物业公司力量对比中处于优势地位时,基层政府往往能够在纠纷中保持“协商客体”的角色,并以搭建协商平台,运用说服策略,消弭不安情绪的方式化解纠纷;相反,若维权居民认为自身处于劣势,基层政府则更可能充当权力救济者、纠纷仲裁者、利益兜底者的角色,并成为解决问题的“责任主体”。文章进一步指出,基层政府角色转变的必要性源于三大因素:一是我国呈现的差序性政府信任结构;二是关键行动者的“闹大式”的策略选择;三是基层政府面临的压力型治理模式。

参考文献:

[1]白杰编著. 街道办事处权力运作逻辑 对宣南的实证研究[M].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2010.03.[2]张晓霞著. 城市新型社区治理中的权利冲突[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8.11.[3]夏建中著,郑杭生编. 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研究[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12.[4]吴晓林.房权政治:中国城市社区的业主维权[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5]曹志刚. 城市中国的社区治理结构转型[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2年2月.[6]法律出版社法规中心编. 物业纠纷处理依据与解读[M].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1.03.[7]荣敬本等著. 再论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 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的比较研究[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08.[8]陈发桂著. 理性建构基层维稳机制研究[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3.08.[9]张静著. 基层政权 乡村制度诸问题[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0.04.[10]许尧著. 中国公共冲突的起因、升级与治理 当代群体性事件发展过程研究[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3.08.[11]孙莉莉,伍嘉冀著. 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居民自治 实践探索与演进[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9.09.[12]夏建红著. 现代城市社区冲突及治理[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4.08.[13]张承安,殷雨萍著. 社区公共精神培育的理念范式与方法路径[M]. 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 2022.06.[14]刘玉东著. 体系、结构与功能 新中国城市社区治理转型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6.12.[15]黄晓星著. 社区过程与治理困境 南苑的草根自治与转变[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09.(一)论文类[1]何艳玲,钟佩.熟悉的陌生人:行动精英间关系与业主共同行动[J].社会学研究,2013,28(06):21-45.[2]杨雪冬,胡天宇.压力型体制:一个描绘和解释中国政府运行机制的概念[J].治理研究,2024,40(02):35-43.[3]李建勇.基层公务员竞争压力、晋升激励与减负悖论——基于竞赛型体制的分析视角[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4(03):94-101.[4]伊文敬.从“兜底补位”到“职责正位”:老旧小区准物业管理及其委托代理关系重塑[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23,25(06):69-79.[5]原珂.西方冲突化解视角下的第三方干预及对中国的借鉴[J].社会主义研究,2016,(01):110-118.[6]原珂.中国特大城市社区冲突与治理研究[D].南开大学,2016.[7]陈天祥,杨婷.城市社区治理:角色迷失及其根源——以H市为例[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25(03):129-137.[8]史明萍,魏程琳.“中坚居民”:城市社区治理的中坚力量及其制度化[J].城市问题,2019(12):4-12.[9]吴萍萍,牛红磊.物业调解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以合肥市城南街道物业纠纷调解中心为例[J].鄂州大学学报,2022,29(02)[10] 徐祖澜.公民“闹大”维权的中国式求解[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3(4).[11] 盛莉琼,李芬.象山县涉物业纠纷的调查统计与分析——以象山县法院2009年至2013年8月份审理的物业服务合同纠纷案件数据为样本[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5(04)[12] 张博华.社区物业纠纷的成因分析及解决路径探讨——以天津市物业纠纷为视角[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03).[13] 柳青.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纠纷的多重嵌构与协同治理——基于吴市城南街道的现实考察[J].行政与法,2022(11):50-59.[14] 刘林.城市商品房社区合作治理的发生逻辑与绩效分析——以贵阳市BH社区物业纠纷治理为例[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20,32(05).[15] 汪仲启,陈奇星.我国城市社区自治困境的成因和破解之道——以一个居民小区的物业纠纷演化过程为例[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9(20).[16] 戴智明.城镇化进程中物业纠纷多元化解长效机制研究--以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临城街道田螺峙社区为例[J].未来与发展,2016,40(12).[17] 柳青.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纠纷的多重嵌构与协同治理——基于吴市城南街道的现实考察[J].行政与法,2022(11).[18] 韩志明.行动的选择与制度的逻辑———对“闹大”现象的理论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0(5).[19] 韩志明.利益表达、资源动员与议程设置———对“闹大”现象的描述性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12(5).[20] 张世勇、杨华.农民“闹大”与政府“兜底”:当前农村社会冲突管理的逻辑构建[J].中国农村观察,2014(1).[21] 段淑娟、任晓芳.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发展现状与原因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2(1).[22] 何菲.博弈视角下的社区治理[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23] 杨小华、苗天青.社区建设中的“三巨头”(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角色探讨[J].现代城市研究,2008(7).[24] 崔亚杰,杨月巧.论转型期基层政府冲突治理中的政府角色转换:从“干预者”到“当事方”——基于B市一个物业纠纷事件的单案例分析[J].中国应急管理科学,2021(06).[25] 陈淑云、艾建国.城市居住区物业管理与社区管理合作模式研究[J].江汉论坛,2010(5).[26] 叶敏徐晓等.物业管理治理化的理论视角与可接受性[J].上海城市管理,2017(1).[27] 何立军.社区治理视野下业主委员会参与物业管理问题研究[J].社会工作,2014(5).[28] 姜秀敏.社区治理:典型模式及“一核多元”新模式构建[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9(1).[29] 陈鹏.业主维权运动与城市基层治理的转型——基于B市的实证研究[J].城市观察,2015(06).[30] 仇叶.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纠纷的根源——基于合同治理结构变形与约束软化视角的解读[J].城市问题,2016(01).[31] 樊红敏,刘晓凤.模糊性治理:县域政府社会冲突治理运作逻辑[J].中国行政管理,2019(10).[32] 伍玉振,昌业云.政府邻避冲突治理中价值选择困境与化解[J].行政与法,2018(06).[33] 李亚,刘玲.冲突治理视角下的政策过程模型[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7(02).[34] 常健.简论社会治理视角下公共冲突治理制度的建设[J].天津社会科学,2015(02).[35] 傅广宛,郭建文.基层社会矛盾的化解:差序政府信任格局的解构与重塑——以G旧村省JP县为个案[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20(06).[36] 胡荣.农民上访与政治信任的流失[J].政治学研究,2007(3).[37] 李连江.差序政府信任[J].二十一世纪,2012(6).[38] 李书巧,谭燕.我国差序政府信任的形成逻辑及政治影响研究——基于国内文献考察的视角[J].社会科学动态,2021(03).[39] 王浦劬,郑姗姗.政府回应、公共服务与差序政府信任的相关性分析——基于江苏某县的实证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9,(05).[40] 陈丽君,朱蕾蕊.差序政府信任影响因素及其内涵维度——基于构思导向和扎根理论编码的混合研究[J].公共行政评论,2018,11(05).[41] 沈毅,刘俊雅.“韧武器抗争”与“差序政府信任”的解构——以H村机场噪音环境抗争为个案[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03).[42] 李兆友,胡晓利.重建政府信任:属性、类型及其关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4(02).[43] 卢春天、权小娟.媒介使用对政府信任的影响——基于CG城南城南2010数据的实证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5(05).[44] 高卫星.试论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流失与重塑[J].中国行政管理,2005(7).[45] 姚莲芳.社区在突发事件防范与应对中的角色定位研究[J].治理现代化研究,2022,38(04).[46] 袁方成,邓涛.从期待到实践:社区社会组织的角色逻辑——一个“结构—过程”的情境分析框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8(04).[47] 吴晓林.中国城市社区的业主维权冲突及其治理:基于全国9大城市的调查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6(10).[48] 田先红,张庆贺.再造秩序:“元治理”视角下城市住宅小区的多元治理之道[J].社会科学,2020,(10).(二)外文参考文献[1]Trevor F. Property Disputes and the Failure of Neutral Principles: A Call for a Retur-n to the Deference Standard[J]. Ecclesiastical Law Journal, 2022, 24(1).[2]XingmingL, BeibeiQ,ShuaiG,etal.Research on the Factors In fluencing the Mechan is o-f Property Management Enterprises’ Ecological Behavior in China[J].Sustainab-ility,2022,14(22).[3]Ladan-BakiSI,EnwereC. Intra Elite Conflict and Problems of Governance in Nigerian p-erative of Games Theory in African Politics[J].Journal of Trend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17,1(6).[4]Clark-Ginsberg A.Disaster risk reduction is not business”:evidence from three cou-ntri-es everyon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2020,43(2).

学科:

政治学

提交日期

2025-07-01

引用参考

朱新月. “协商客体”或“责任主体”——物业纠纷中基层政府角色行为研究[D]. 西南政法大学,2025.

全文附件授权许可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署名

  • dc.title
  • “协商客体”或“责任主体”——物业纠纷中基层政府角色行为研究
  • dc.title
  • “Object of Negotiation” or “Subject of Responsibility”--A Study on the Behavior of Grassroots Government's Role Change in Property Disputes
  • dc.contributor.schoolno
  • 20220302001216
  • dc.contributor.author
  • 朱新月
  • dc.contributor.affiliation
  •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dc.contributor.degree
  • 硕士
  • dc.contributor.childdegree
  • 法学硕士学位
  • dc.contributor.degreeConferringInstitution
  • 西南政法大学
  • dc.identifier.year
  • 2025
  • dc.contributor.direction
  • 基层治理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李春南
  • dc.contributor.advisorAffiliation
  •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dc.language.iso
  • 中文
  • dc.subject
  • 社区治理,物业纠纷,政府角色,基层政府
  • dc.subject
  • Community governance; Property disputes; Role of the Government;Grassroots government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进一步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物业管理在居民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然而,物业矛盾纠纷层出不穷,成为影响社区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化解物业纠纷难题对于社区治理,社区现代化进程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物业管理与纠纷化解中,基层政府应该扮演法律与制度的阐释者、调解者、监管者等第三方干预者角色。但笔者经过实证研究发现,在物业纠纷发生的实际情景中,基层政府常常主动或被动地由第三方“协商客体”的角色演化为“责任主体”的角色,即基层政府在实际的物业纠纷化解中的角色并不总与制度设计之初保持一致。以角色分析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对比C市城南街道两起物业管理纠纷事件演化过程,同时,结合“制度-过程”分析框架,可以呈现出基层政府在不同物业纠纷场景中的实际角色及角色行为逻辑。研究发现,居民对物业公司与自身强弱关系的理性判断,显著影响了基层政府在纠纷中的介入程度及其对处理策略的选择。若维权居民认为自身在与物业公司力量对比中处于优势地位时,基层政府往往能够在纠纷中保持“协商客体”的角色,并以搭建协商平台,运用说服策略,消弭不安情绪的方式化解纠纷;相反,若维权居民认为自身处于劣势,基层政府则更可能充当权力救济者、纠纷仲裁者、利益兜底者的角色,并成为解决问题的“责任主体”。文章进一步指出,基层政府角色转变的必要性源于三大因素:一是我国呈现的差序性政府信任结构;二是关键行动者的“闹大式”的策略选择;三是基层政府面临的压力型治理模式。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Twentie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pointed out the need to further improve the social governance system, adhere to and develop the “Fengqiao experience” of the new era, improve the urban and rural grass-roots governance system combining self-governance,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rule of morality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PC, and improve the system of social governance that i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building, ruling and sharing”.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property managemen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 the lives of residents. However, property conflicts and disputes have emerged, becoming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community harmony and stability. Therefore, the resolution of property disputes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community governa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of urban communities. In property management and dispute resolution, the grassroots government should play the role of third-party interventionists, such as law and system interpreters, mediators, regulators, etc. However, after empirical research, the author found that, in the actual scenario of property disputes, the grassroots government is often active or passive by the third-party “negotiation object” role evolved into a “responsible subject” role. However, the author found that i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property disputes, the grassroots government often actively or passively evolves from the role of the third party “negotiation object” to the role of the “responsible subject”, the role of the grassroots government in the actual property disputes is not always consistent with the system design.Taking role analysis theory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the study compares the evolution of two property management disputes in Chengnan Street, Chongqing Municipality, and at the same time, combines with the “system-process” analysis framework, it can present the actual roles of the grassroots government and the differences in their behaviors in different property dispute scenarios.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residents' rational judg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perty company and themselve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s the degree of grassroots government's involvement in the dispute and its choice of handling strategies. If the residents believe that they are in an advantageous position in relation to the property company, the grassroots government tends to maintain its role as the “object of negotiation” in the disputes, and to set up a platform for negotiation, use persuasive tactics, and resolve the disputes in a way that reduces anxiety; on the contrary, if the residents believe that they are in a disadvantageous position, the grassroots government is more likely to play the role of the power remediator, the disputing party, and the disputing party. On the contrary, if the residents believe that they are in a disadvantageous position, the grassroots government is more likely to act as a remediator, an arbitrator of disputes, and an advocate of interests, and to become the “responsible body” for solving the problem. The article further points out that the necessity of changing the role of grassroots government stems from three main factors: first, the poorly-ordered governmental trust structure in China; second, the strategic choice of key actors to “make a big fuss”; and third, the pressure-based governance model faced by grassroots government.
  • dc.date.issued
  • 2025-05-28
  • dc.date.oralDefense
  • 2025-05-19
  • dc.relation.citedreferences
  • [1]白杰编著. 街道办事处权力运作逻辑 对宣南的实证研究[M].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2010.03.[2]张晓霞著. 城市新型社区治理中的权利冲突[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8.11.[3]夏建中著,郑杭生编. 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研究[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12.[4]吴晓林.房权政治:中国城市社区的业主维权[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5]曹志刚. 城市中国的社区治理结构转型[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2年2月.[6]法律出版社法规中心编. 物业纠纷处理依据与解读[M].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1.03.[7]荣敬本等著. 再论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 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的比较研究[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08.[8]陈发桂著. 理性建构基层维稳机制研究[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3.08.[9]张静著. 基层政权 乡村制度诸问题[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0.04.[10]许尧著. 中国公共冲突的起因、升级与治理 当代群体性事件发展过程研究[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3.08.[11]孙莉莉,伍嘉冀著. 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居民自治 实践探索与演进[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9.09.[12]夏建红著. 现代城市社区冲突及治理[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4.08.[13]张承安,殷雨萍著. 社区公共精神培育的理念范式与方法路径[M]. 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 2022.06.[14]刘玉东著. 体系、结构与功能 新中国城市社区治理转型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6.12.[15]黄晓星著. 社区过程与治理困境 南苑的草根自治与转变[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09.(一)论文类[1]何艳玲,钟佩.熟悉的陌生人:行动精英间关系与业主共同行动[J].社会学研究,2013,28(06):21-45.[2]杨雪冬,胡天宇.压力型体制:一个描绘和解释中国政府运行机制的概念[J].治理研究,2024,40(02):35-43.[3]李建勇.基层公务员竞争压力、晋升激励与减负悖论——基于竞赛型体制的分析视角[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4(03):94-101.[4]伊文敬.从“兜底补位”到“职责正位”:老旧小区准物业管理及其委托代理关系重塑[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23,25(06):69-79.[5]原珂.西方冲突化解视角下的第三方干预及对中国的借鉴[J].社会主义研究,2016,(01):110-118.[6]原珂.中国特大城市社区冲突与治理研究[D].南开大学,2016.[7]陈天祥,杨婷.城市社区治理:角色迷失及其根源——以H市为例[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25(03):129-137.[8]史明萍,魏程琳.“中坚居民”:城市社区治理的中坚力量及其制度化[J].城市问题,2019(12):4-12.[9]吴萍萍,牛红磊.物业调解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以合肥市城南街道物业纠纷调解中心为例[J].鄂州大学学报,2022,29(02)[10] 徐祖澜.公民“闹大”维权的中国式求解[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3(4).[11] 盛莉琼,李芬.象山县涉物业纠纷的调查统计与分析——以象山县法院2009年至2013年8月份审理的物业服务合同纠纷案件数据为样本[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5(04)[12] 张博华.社区物业纠纷的成因分析及解决路径探讨——以天津市物业纠纷为视角[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03).[13] 柳青.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纠纷的多重嵌构与协同治理——基于吴市城南街道的现实考察[J].行政与法,2022(11):50-59.[14] 刘林.城市商品房社区合作治理的发生逻辑与绩效分析——以贵阳市BH社区物业纠纷治理为例[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20,32(05).[15] 汪仲启,陈奇星.我国城市社区自治困境的成因和破解之道——以一个居民小区的物业纠纷演化过程为例[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9(20).[16] 戴智明.城镇化进程中物业纠纷多元化解长效机制研究--以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临城街道田螺峙社区为例[J].未来与发展,2016,40(12).[17] 柳青.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纠纷的多重嵌构与协同治理——基于吴市城南街道的现实考察[J].行政与法,2022(11).[18] 韩志明.行动的选择与制度的逻辑———对“闹大”现象的理论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0(5).[19] 韩志明.利益表达、资源动员与议程设置———对“闹大”现象的描述性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12(5).[20] 张世勇、杨华.农民“闹大”与政府“兜底”:当前农村社会冲突管理的逻辑构建[J].中国农村观察,2014(1).[21] 段淑娟、任晓芳.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发展现状与原因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2(1).[22] 何菲.博弈视角下的社区治理[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23] 杨小华、苗天青.社区建设中的“三巨头”(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角色探讨[J].现代城市研究,2008(7).[24] 崔亚杰,杨月巧.论转型期基层政府冲突治理中的政府角色转换:从“干预者”到“当事方”——基于B市一个物业纠纷事件的单案例分析[J].中国应急管理科学,2021(06).[25] 陈淑云、艾建国.城市居住区物业管理与社区管理合作模式研究[J].江汉论坛,2010(5).[26] 叶敏徐晓等.物业管理治理化的理论视角与可接受性[J].上海城市管理,2017(1).[27] 何立军.社区治理视野下业主委员会参与物业管理问题研究[J].社会工作,2014(5).[28] 姜秀敏.社区治理:典型模式及“一核多元”新模式构建[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9(1).[29] 陈鹏.业主维权运动与城市基层治理的转型——基于B市的实证研究[J].城市观察,2015(06).[30] 仇叶.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纠纷的根源——基于合同治理结构变形与约束软化视角的解读[J].城市问题,2016(01).[31] 樊红敏,刘晓凤.模糊性治理:县域政府社会冲突治理运作逻辑[J].中国行政管理,2019(10).[32] 伍玉振,昌业云.政府邻避冲突治理中价值选择困境与化解[J].行政与法,2018(06).[33] 李亚,刘玲.冲突治理视角下的政策过程模型[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7(02).[34] 常健.简论社会治理视角下公共冲突治理制度的建设[J].天津社会科学,2015(02).[35] 傅广宛,郭建文.基层社会矛盾的化解:差序政府信任格局的解构与重塑——以G旧村省JP县为个案[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20(06).[36] 胡荣.农民上访与政治信任的流失[J].政治学研究,2007(3).[37] 李连江.差序政府信任[J].二十一世纪,2012(6).[38] 李书巧,谭燕.我国差序政府信任的形成逻辑及政治影响研究——基于国内文献考察的视角[J].社会科学动态,2021(03).[39] 王浦劬,郑姗姗.政府回应、公共服务与差序政府信任的相关性分析——基于江苏某县的实证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9,(05).[40] 陈丽君,朱蕾蕊.差序政府信任影响因素及其内涵维度——基于构思导向和扎根理论编码的混合研究[J].公共行政评论,2018,11(05).[41] 沈毅,刘俊雅.“韧武器抗争”与“差序政府信任”的解构——以H村机场噪音环境抗争为个案[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03).[42] 李兆友,胡晓利.重建政府信任:属性、类型及其关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4(02).[43] 卢春天、权小娟.媒介使用对政府信任的影响——基于CG城南城南2010数据的实证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5(05).[44] 高卫星.试论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流失与重塑[J].中国行政管理,2005(7).[45] 姚莲芳.社区在突发事件防范与应对中的角色定位研究[J].治理现代化研究,2022,38(04).[46] 袁方成,邓涛.从期待到实践:社区社会组织的角色逻辑——一个“结构—过程”的情境分析框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8(04).[47] 吴晓林.中国城市社区的业主维权冲突及其治理:基于全国9大城市的调查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6(10).[48] 田先红,张庆贺.再造秩序:“元治理”视角下城市住宅小区的多元治理之道[J].社会科学,2020,(10).(二)外文参考文献[1]Trevor F. Property Disputes and the Failure of Neutral Principles: A Call for a Retur-n to the Deference Standard[J]. Ecclesiastical Law Journal, 2022, 24(1).[2]XingmingL, BeibeiQ,ShuaiG,etal.Research on the Factors In fluencing the Mechan is o-f Property Management Enterprises’ Ecological Behavior in China[J].Sustainab-ility,2022,14(22).[3]Ladan-BakiSI,EnwereC. Intra Elite Conflict and Problems of Governance in Nigerian p-erative of Games Theory in African Politics[J].Journal of Trend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17,1(6).[4]Clark-Ginsberg A.Disaster risk reduction is not business”:evidence from three cou-ntri-es everyon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2020,43(2).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