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practice path of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传播影响力
本库下载频次:
本库浏览频次:
CNKI下载频次:0

归属院系:

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

杨曼琴

导师:

谢俊

导师单位:

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位:

硕士

语种:

中文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践路径

摘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思想底蕴和精神追求。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树立了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并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其传承发展进行了探索。新时代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两创”)的重要论述,并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何以科学传承与发展的问题。本文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为核心议题,旨在深度挖掘其理论根基与现实依据,并系统总结自实施以来所取得的成效及面临的问题,进而探索推动其持续深入的有效路径,以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第一部分,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理论基础,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关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思想展开。第二部分,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现实依据,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破解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困境、增强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融合三个方面展开。第三部分,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实施以来的现实状况。从精神文明建设、文化保护传承和传播交流、文化事业产业发展等方面分析成就;从参与主体、政策保障、环境氛围、平台载体、话语表达等方面分析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存在的问题,提出对应策略,以进一步推动其落实。第五部分,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价值意蕴。理论价值是丰富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发展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构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实践价值是助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根基、为人类社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两创”明确了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方向,对民族复兴立根铸魂、延续民族文化血脉具有深远意义。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一、中文类参考文献(一)经典著作和党的文献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5. 《列宁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6. 《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7. 《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8. 《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9. 《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10. 《张天闻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11.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12.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3. 《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14. 《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15. 《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16. 江泽民:《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17. 《胡锦涛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18. 《胡锦涛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1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20.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21. 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22.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2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2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25. 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26. 《习近平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27.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28.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29.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30.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31. 《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32.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二)一般研究著作33. 刘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34. 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增订本),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35. 张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论》,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36. 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37. 《从传统到现代》,北京:学习出版社,2023年版。38. 衣俊卿、胡长栓:《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39. 傅伟勋:《批判的继承与创造的发展》,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6年版。(三)期刊、报纸类40. 涂可国,秦树景:“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时代内涵、思想来源与辩证关系”,《周易研究》,2022年第6期。41. 丁帅:“习近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命题的生成逻辑、基本内涵与实现路径”,《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5期。42. 赵信彦,周向军:“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21年第3期。43. 商志晓:“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前线》,2022年第12期。44. 胡孝红:“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理论月刊》,2021年第12期。45. 黄意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面临的障碍及破解路径”,《重庆社会科学》,2020年第5期。46. 曹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研究——兼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理论探讨》,2021年第6期。47. 赵丽媛,翟继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三重维度”,《学术交流》,2019年第11期。48. 李怀涛,杨文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路径探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49. 周巍:“论唯物史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作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年第4期。50. 万光侠:“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哲学审视”,《东岳论丛》,2017年第9期。51. 张伟:“数字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逻辑关联、实践原则和发展路径”,《山东社会科学》,2023年第11期。52. 霍垒杰:“刍论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原则与方法”,《江南论坛》,2018年第9期。53. 陈先达:“中国传统文化需创造性转化和发展”,《红旗文稿》,2017年第5期。54. 郭丽瑾,肖周录:“习近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逻辑理路”,《学术探索》,2022年第10期。55. 王丽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路径探析”,《山东社会科学》,2021年第11期。56. 潘祥辉:“‘揖让而天下治’:中华传统揖礼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3年第52卷第5期。57. 宋才发:“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社会科学家》,2024年第1期。58. 唐贤秋,解桂海:“论中华传统廉洁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齐鲁学刊》,2023年第5期。59. 唐建兵:“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路径探析”,《江淮论坛》,2023年第3期。60. 陈来:“二十世纪思想史研究中的‘创造性转化’”,《社会科学文摘》,2017年第2期。61. 周翔:“‘命运共同体’的话语体系建构——概念再造、语境重置与方式转换”,《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年第4期。62. 曾长秋:“中国网络舆论传播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湖南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63. 梁秀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研究进展与展望”,《学习与实践》,2018年第9期。64. 李宗桂:“创造性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南方日报》,2014年9月29日,第2版。65.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人民日报》,2017年1月26日,第6版。66.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 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4日,第1版。67. 杨旎:“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人民日报》,2019年5月14日,第9版。68. 孙先凯:“传统文化融入生产生活需要创新”,《大众日报》,2017年3月3日,第6版。69. “赓续中华文脉 泽被千秋后世——走进中国国家版本馆”,《光明日报》,2023年6月7日,第2版。7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硕果累累——彰显文化魅力 增强文化自信”,《人民日报》,2021年4月13日,第6版。71. “全球汉籍合璧工程:保存历史 见证文明”,《光明日报》,2022年11月28日,第4版。72. “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4月30日,第2版。73.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6月10日,第2版。74. 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9月12日,第2版。75. “习近平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人民日报》,2021年9月29日,第1版。76. “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家庭文明建设 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3日,第1版。77. 胡和平:“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人民日报》,2022年12月28日,第9版。78.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第2版。79. 李瑞环:“关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若干问题——在全国文化艺术工作情况交流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0年5月15日,第2版。80. 郑敬斌:“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中赓续中华文脉”,《人民日报》,2024年2月7日,第9版。81. 王志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光明日报》,2019年1月16日,第6版。82. 贺祖斌:“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繁荣”,《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8月23日,第A01版。83. 邢瑞华:“在讲好中国故事中提升国际话语权”,《山西日报》,2024年10月15日,第10版。84. 杨振武:“把握对外传播的时代新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对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重要指示精神”,《人民日报》,2015年7月1日,第7版。8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00797号(城乡建设类025号)提案答复的函》,https://www.mohurd.gov.cn/gongkai/fdzdgknr/jyta/gkzhudongtian/art/2023/art_18372_775952.html.86.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tjxx/202307/t20230713_945922.html.87.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https://www.stats.gov.cn/sj/ndsj/.88. 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2014年4月2日,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s7061/201403/t20140328_166543.html.(四)学位论文类89. 李新潮:“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思想研究”,兰州大学博士论文,2021年。90. 刘芸暄:“习近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观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9年。91. 贾锦涛:“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路径研究”,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21年。92. 毕国帅:“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9年。93. 鞠忠美:“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机制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8年。二、外文类参考文献(二)一般研究著作94. [俄]尤里·塔夫罗夫斯基:《习近平:正圆中国梦》,俄罗斯:埃克斯莫出版社,2015年版。95. [美]熊玠著:《习近平时代》,中共中央党校译,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5年版。

学科:

马克思主义理论

提交日期

2025-07-01

引用参考

杨曼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路径研究[D]. 西南政法大学,2025.

全文附件授权许可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署名

  • dc.title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路径研究
  • dc.title
  • Research on the practice path of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 dc.contributor.schoolno
  • 20220305001317
  • dc.contributor.author
  • 杨曼琴
  • dc.contributor.affiliation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dc.contributor.degree
  • 硕士
  • dc.contributor.childdegree
  • 法学硕士学位
  • dc.contributor.degreeConferringInstitution
  • 西南政法大学
  • dc.identifier.year
  • 2025
  • dc.contributor.direction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dc.contributor.advisor
  • 谢俊
  • dc.contributor.advisorAffiliation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dc.language.iso
  • 中文
  • dc.subject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践路径
  • dc.subject
  •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Creative Transformation;Innovative Development;Practical Paths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思想底蕴和精神追求。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树立了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并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其传承发展进行了探索。新时代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两创”)的重要论述,并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何以科学传承与发展的问题。本文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为核心议题,旨在深度挖掘其理论根基与现实依据,并系统总结自实施以来所取得的成效及面临的问题,进而探索推动其持续深入的有效路径,以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第一部分,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理论基础,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关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思想展开。第二部分,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现实依据,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破解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困境、增强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融合三个方面展开。第三部分,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实施以来的现实状况。从精神文明建设、文化保护传承和传播交流、文化事业产业发展等方面分析成就;从参与主体、政策保障、环境氛围、平台载体、话语表达等方面分析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存在的问题,提出对应策略,以进一步推动其落实。第五部分,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价值意蕴。理论价值是丰富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发展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构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实践价值是助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根基、为人类社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两创”明确了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方向,对民族复兴立根铸魂、延续民族文化血脉具有深远意义。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践路径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precious spiritual wealth accumulated by the Chinese people in the long-term production practice, which contains the profound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and spiritual pursuit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adheres to the guidance of Marxist theory, establishes a correct attitude towards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xplores it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Since the new era, Xi Jinping ha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put forward the important exposition of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wo Innovations”), and systematically answered the question of how to scientifically inherit and develop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This paper takes the “Two Innovations”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s the core issue, aiming to deeply excavate its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realistic basis, and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the 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 since its implementation, and then explores the effective paths to promote its continuous deepening, so as to enhance the influence and appeal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first part comb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Two Innovations”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starting from the thoughts of Marxist classical writers and leaders of the CPC o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second part analyzes the realistic basis of the “two innovations”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from three aspects: improving the soft power of national culture, solving the dilemma of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nhancing the integr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society. The third part examines the realit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wo Innovations”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alyze achievements from the aspects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cultural protection, inheritance and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re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s of participants, policy guarantee, environmental atmosphere, platform carrier and discourse expression. The fourth part,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wo Innovations”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to further promote its implementation. The fifth part is to grasp the value implication of the “Two Innovations”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theoretical value is to enrich Marxist cultural thought, develop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concept of the CPC, and constitute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Xi Jinping’s cultural thought; the practical value i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socialist cultural power, consolidate the cultural foundation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contribute Chinese wisdom to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A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wisdom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root and soul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Two Innovations” have clarified the direction of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new era, which has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national cultural blood.
  • dc.date.issued
  • 2025-05-29
  • dc.date.oralDefense
  • 2025-05-24
  • dc.relation.citedreferences
  • 一、中文类参考文献(一)经典著作和党的文献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5. 《列宁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6. 《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7. 《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8. 《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9. 《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10. 《张天闻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11.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12.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3. 《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14. 《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15. 《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16. 江泽民:《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17. 《胡锦涛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18. 《胡锦涛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1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20.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21. 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22.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2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2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25. 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26. 《习近平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27.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28.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29.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30.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31. 《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32.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二)一般研究著作33. 刘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34. 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增订本),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35. 张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论》,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36. 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37. 《从传统到现代》,北京:学习出版社,2023年版。38. 衣俊卿、胡长栓:《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39. 傅伟勋:《批判的继承与创造的发展》,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6年版。(三)期刊、报纸类40. 涂可国,秦树景:“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时代内涵、思想来源与辩证关系”,《周易研究》,2022年第6期。41. 丁帅:“习近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命题的生成逻辑、基本内涵与实现路径”,《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5期。42. 赵信彦,周向军:“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21年第3期。43. 商志晓:“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前线》,2022年第12期。44. 胡孝红:“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理论月刊》,2021年第12期。45. 黄意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面临的障碍及破解路径”,《重庆社会科学》,2020年第5期。46. 曹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研究——兼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理论探讨》,2021年第6期。47. 赵丽媛,翟继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三重维度”,《学术交流》,2019年第11期。48. 李怀涛,杨文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路径探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49. 周巍:“论唯物史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作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年第4期。50. 万光侠:“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哲学审视”,《东岳论丛》,2017年第9期。51. 张伟:“数字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逻辑关联、实践原则和发展路径”,《山东社会科学》,2023年第11期。52. 霍垒杰:“刍论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原则与方法”,《江南论坛》,2018年第9期。53. 陈先达:“中国传统文化需创造性转化和发展”,《红旗文稿》,2017年第5期。54. 郭丽瑾,肖周录:“习近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逻辑理路”,《学术探索》,2022年第10期。55. 王丽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路径探析”,《山东社会科学》,2021年第11期。56. 潘祥辉:“‘揖让而天下治’:中华传统揖礼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3年第52卷第5期。57. 宋才发:“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社会科学家》,2024年第1期。58. 唐贤秋,解桂海:“论中华传统廉洁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齐鲁学刊》,2023年第5期。59. 唐建兵:“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路径探析”,《江淮论坛》,2023年第3期。60. 陈来:“二十世纪思想史研究中的‘创造性转化’”,《社会科学文摘》,2017年第2期。61. 周翔:“‘命运共同体’的话语体系建构——概念再造、语境重置与方式转换”,《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年第4期。62. 曾长秋:“中国网络舆论传播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湖南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63. 梁秀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研究进展与展望”,《学习与实践》,2018年第9期。64. 李宗桂:“创造性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南方日报》,2014年9月29日,第2版。65.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人民日报》,2017年1月26日,第6版。66.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 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4日,第1版。67. 杨旎:“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人民日报》,2019年5月14日,第9版。68. 孙先凯:“传统文化融入生产生活需要创新”,《大众日报》,2017年3月3日,第6版。69. “赓续中华文脉 泽被千秋后世——走进中国国家版本馆”,《光明日报》,2023年6月7日,第2版。7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硕果累累——彰显文化魅力 增强文化自信”,《人民日报》,2021年4月13日,第6版。71. “全球汉籍合璧工程:保存历史 见证文明”,《光明日报》,2022年11月28日,第4版。72. “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4月30日,第2版。73.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6月10日,第2版。74. 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9月12日,第2版。75. “习近平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人民日报》,2021年9月29日,第1版。76. “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家庭文明建设 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3日,第1版。77. 胡和平:“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人民日报》,2022年12月28日,第9版。78.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第2版。79. 李瑞环:“关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若干问题——在全国文化艺术工作情况交流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0年5月15日,第2版。80. 郑敬斌:“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中赓续中华文脉”,《人民日报》,2024年2月7日,第9版。81. 王志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光明日报》,2019年1月16日,第6版。82. 贺祖斌:“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繁荣”,《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8月23日,第A01版。83. 邢瑞华:“在讲好中国故事中提升国际话语权”,《山西日报》,2024年10月15日,第10版。84. 杨振武:“把握对外传播的时代新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对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重要指示精神”,《人民日报》,2015年7月1日,第7版。8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00797号(城乡建设类025号)提案答复的函》,https://www.mohurd.gov.cn/gongkai/fdzdgknr/jyta/gkzhudongtian/art/2023/art_18372_775952.html.86.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tjxx/202307/t20230713_945922.html.87.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https://www.stats.gov.cn/sj/ndsj/.88. 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2014年4月2日,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s7061/201403/t20140328_166543.html.(四)学位论文类89. 李新潮:“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思想研究”,兰州大学博士论文,2021年。90. 刘芸暄:“习近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观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9年。91. 贾锦涛:“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路径研究”,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21年。92. 毕国帅:“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9年。93. 鞠忠美:“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机制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8年。二、外文类参考文献(二)一般研究著作94. [俄]尤里·塔夫罗夫斯基:《习近平:正圆中国梦》,俄罗斯:埃克斯莫出版社,2015年版。95. [美]熊玠著:《习近平时代》,中共中央党校译,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5年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