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视域下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Value Implication and Practical Pathways of Cultivating University Students' Patriotic Senti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Comprehen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传播影响力
本库下载频次:
本库浏览频次:
CNKI下载频次:0

归属院系:

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

罗钦隆

导师:

张北坪;商爱玲

导师单位:

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位:

硕士

语种:

中文

关键词:

大思政课;大学生;家国情怀

摘要:

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的土壤之中,是中华民族历经千年而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它将个人、家庭、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将个人、家庭、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形成了独特的家国同构理念。体现了个人对家庭、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与责任担当。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群体,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社会的栋梁,他们的价值观、责任感和使命感直接影响着社会的进步与国家的繁荣。通过家国情怀的培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增强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增强家国意识,展现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从而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家国情怀培育被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总体框架中,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和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并将家国情怀作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家国情怀”,并将其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任务之一。“大思政课”理念的提出,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行动指南和实践路径。针对当前家国情怀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充分发挥“大思政课”的育人功能,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之举,也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本文以“大思政课”为视角,探讨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有培育大学生的家国情怀。首先,文章从“大思政课”提出的背景、发展过程、建设工作要求三个方面梳理了“大思政课”的内涵,从大视野、大形态、大格局阐述“大思政课”的特点,并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教育现代化三方面阐述了“大思政课”的时代价值;从中国古代社会、近代社会、新时代以来三个阶段阐述家国情怀在不同时期的内涵,论述了家国情怀具有继承性、时代性、实践性等三个基本特征。在阐述“大思政课”与家国情怀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分析了“大思政课”视域下家国情怀教育的现有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大格局”“大课堂”“大资源”“大师资”四个方面提出了大学生家国情培育的多元化路径,旨在为新时代高等教育中家国情怀的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一、中文参考文献(一)著作类1.《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6.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7.中国共产党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8.《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9.《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14.夏德元:《家国情怀》,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15.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二)论文类1.张晨曦:“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研究”,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3年。2.孙心璐:“新时代党员干部弘扬家国情怀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3年。3.朱瑶瑶:“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路径研究”,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3年。4.岳祺:““大思政课”视域下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研究”,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3年。5.曾元星:“传统家训厚植家国情怀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3年。6.张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研究”,吉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2年。7.徐燕宁:“新时代家国情怀融入高校思政课研究”,海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2年。8.刘海娜:“习近平厚植家国情怀的路径及影响研究”,大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年。9.焦艳:“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22年。9.邱尹:“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研究”,贵州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21年10.宋丹:“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21年。(三)期刊类1.唐良虎,吴满意:“大思政课”中的“大师资”:意蕴、梗阻及建设路径”,《黑龙江高教研究》,2024年第12期,第95页-101页。2.浦小松,赵小红:“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大思政课”建设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年第35期,第26页-30页。3.仝联勃,孙玥:“大思政课”的唯物史观阐释”,《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4年第8期,第104页-109页。4.邓易:“大思政课”建设视域下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探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第14期,第81页-83页。5.马福运,范俊萌:“学生眼中的“大思政课”:价值意蕴、现实境遇及建设思路”。《课程.教材.教法》,2024年第6期,第76页-83页。6.石苇:“高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略探”,《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第8期,第59页-61页。7.王雪,刘世华:“善用“大思政课”培育时代新人的进路”,《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第6期,第62页-65页。8.牛小侠,黄卫东:“高校善用“大思政课”培根铸魂的内涵、原则和关系探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4年第3期,第130页-136页。9.骆柏林:“大思政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的守正创新”,《思想政治课教学》,2024年第3期,第22页-25页。10.王家明:““大思政课”建设的基本内涵、理念提升和机制建立”,《江苏高教》,2024年第2期,第97页-102页。11.吴云志,李子玄:““大思政课”:基本意涵、逻辑理据及实践进路”,《教育科学》,2024,第1期,第43页-49页。12.高斐:“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现状及优化路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年第10期,第102页-108页。13.邹华:““大思政课”建构:价值意蕴·基本原则·创新路径”,《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第137页-143页。14.刘洋,李浩源:“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大师资”体系建设”,《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年第9期,第135页-142页。15.冯秀军:““大思政课”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思想教育研究》,2023年第8期,第84页-89页。16.徐志萍:““大思政课”的理论内涵、现实价值与实践路径”,《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第32期,第41页-44页。17.陈晓峰,艾磊华:“对“大思政课”内涵的科学解读”,《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年第29期,第103页-104页。18.雷洪峰,靳斯琪:“核心要义、育人理路、实践进路:“大思政课”基本问题探析”,《思想教育研究》,2023年第7期,第86页-90页。19.汪金英,王大奇:““大思政课”视域下优化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多重维度”,《黑龙江高教研究》2023年第5期,第149页-153页。20.王延隆,房正:“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第5期,第113页-117页。21.杨志成:“善用“大思政课”要有大情怀”,《人民教育》,2022年第18期,第11页-13页。22.石书臣:“深刻把握“大思政课”的本质要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2年第7期,第104页-112页。23.闵德美:““大思政课”视域的思政教师队伍优化”,《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年第22期,第90页。24.单文鹏:“善用“大思政课”的多维探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年第5期,第153页-159页。25.肖珍,靳玉军:“新时代“大思政课”的核心要义、实践要求与价值意蕴”,《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年第9期,第61页-64页。26.任瑞姣:““大思政课”视域下加强思政课实践育人探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年第4期,第135页-140页。27.徐蓉,周璇:“师资联动: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思想理论教育》,2022年第4期,第25页-30页。28.卢黎歌,向苗苗,李丹阳:“善用“大思政课”争当思政“大先生””,《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第5期,第11页-18页。29.王攀:“家国情怀巧培育”,《思想政治课教学》,2024年第6期,第55页-57页。30.任鹏,赵海男:“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家国情怀:内涵、境遇与培育”,《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24年第3期,第27页-35页。31.马乐爱,邢聪:“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关键策略”,《中国教育学刊》,2024年第1期,第105页。32.熊建生,魏傲男:“论家国情怀的滋养涵养培养”,《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第1期,第29页-33页。33.尹振刚:“着力内在需求培育家国情怀”,《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年第46期,第10页-11页。34.石宇,王明生:“时代青年家国情怀涵育的价值、向度及着力点”,《思想教育研究》,2023年第11期,第102页-108页。35.周刘波:“青少年家国情怀教育:时代蕴涵、教育机理与行动路向”,《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4期,第195页-205页。36.刘江会,马亚华,郝亮:“以“大思政”涵养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中国大学教学》,2023年第6期,第10页-14页。37.于鹏,高晗,贺新家:“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现状及路径探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年第18期,第33页-35页。38.周荷秀:“讲好“家国情怀”这堂思政课”,《思想政治课教学》,2022年第9期,第43页-46页。39.赵存东,樊志远,张二星:“文化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年第27期,第32页-34页。40.吕小玉:“厚植国家意识的现实审视与实践进路”,《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第32期,第26页-29页。41.任鹏,李毅:“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家国情怀观”,《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第4期,第109页-117页。42.于杰,周立平,于红丽:“青年学生家国情怀培育途径研究”,《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年第26期,第88页。43.汤晓凤:“赓续红色血脉厚植家国情怀”,《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年第22期,第47页-49页。44.董海军,刘海云:“小家庭制大家庭观:家国情怀的重塑路径”,《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年第3期,第76页-83页。45.焦艳:“习近平家国情怀的生成逻辑、内涵要义及价值意蕴”,《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年第10期,第22页-24页。46.陈望衡,张文:“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天津社会科学》,2021年第6期,第125页-130页。47.刘余莉,聂菲璘,“家国情怀的精神境界与历史文化内涵”。《甘肃社会科学》,2021年第5期,第152页-159页。48.高昕,杨威:“新时代家国情怀的现实基础、价值内蕴与基本特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21年第4期,第36页-43页。(四)报纸类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24年5月12日,第2版。2.“办好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24年5月11日,第4版。3.吴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24年2月26日,第1版。4.吴丹:“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人民日报》,2023年2月14日,第6版。5.赵婀娜,吴月:“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人民日报》,2023年2月2日,第1版。6.赵婀娜:“讲好用好新时代“大思政课””,《人民日报》,2022年9月19日,第5版。7.金正波:“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人民日报》,2022年8月26日,第6版。8.“继承优良传统厚植家国情怀”,《人民日报》,2022年4月4日,第1版。9.黄超,丁雅诵:“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人民日报》,2021年12月10日,第1版。10.秦宣:“善用“大思政课”培育时代新人”,《人民日报》,2021年8月2日,第12版。11.于绍良:“涵养家国情怀,争当新时代的奋斗者”,《人民日报》,2018年10月9日,第11版。

学科:

马克思主义理论

提交日期

2025-07-01

引用参考

罗钦隆. “大思政课”视域下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研究[D]. 西南政法大学,2025.

全文附件授权许可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署名

  • dc.title
  • “大思政课”视域下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研究
  • dc.title
  • Research on the Value Implication and Practical Pathways of Cultivating University Students' Patriotic Senti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Comprehen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 dc.contributor.schoolno
  • 20220305001311
  • dc.contributor.author
  • 罗钦隆
  • dc.contributor.affiliation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dc.contributor.degree
  • 硕士
  • dc.contributor.childdegree
  • 法学硕士学位
  • dc.contributor.degreeConferringInstitution
  • 西南政法大学
  • dc.identifier.year
  • 2025
  • dc.contributor.direction
  • 思想政治教育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张北坪,商爱玲
  • dc.contributor.advisorAffiliation
  • 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dc.language.iso
  • 中文
  • dc.subject
  • 大思政课,大学生,家国情怀
  • dc.subject
  • 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College Students;Feelings of Family and Country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的土壤之中,是中华民族历经千年而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它将个人、家庭、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将个人、家庭、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形成了独特的家国同构理念。体现了个人对家庭、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与责任担当。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群体,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社会的栋梁,他们的价值观、责任感和使命感直接影响着社会的进步与国家的繁荣。通过家国情怀的培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增强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增强家国意识,展现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从而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家国情怀培育被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总体框架中,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和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并将家国情怀作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家国情怀”,并将其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任务之一。“大思政课”理念的提出,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行动指南和实践路径。针对当前家国情怀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充分发挥“大思政课”的育人功能,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之举,也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本文以“大思政课”为视角,探讨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有培育大学生的家国情怀。首先,文章从“大思政课”提出的背景、发展过程、建设工作要求三个方面梳理了“大思政课”的内涵,从大视野、大形态、大格局阐述“大思政课”的特点,并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教育现代化三方面阐述了“大思政课”的时代价值;从中国古代社会、近代社会、新时代以来三个阶段阐述家国情怀在不同时期的内涵,论述了家国情怀具有继承性、时代性、实践性等三个基本特征。在阐述“大思政课”与家国情怀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分析了“大思政课”视域下家国情怀教育的现有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大格局”“大课堂”“大资源”“大师资”四个方面提出了大学生家国情培育的多元化路径,旨在为新时代高等教育中家国情怀的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e feelings of family and country are deeply rooted in the soil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serve as a spiritual bond that enables the Chinese nation to thriv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It closely links the fates of individuals, families, the country, and the nation, forming a strong sense of cultural identity and belonging. Traditional Chinese excellent culture emphasizes the value pursuit of "cultivating one's moral character, regulating the family, governing the state, and bringing peace to all under heaven", closely connecting the fates of individuals, families, and the country, and forming a unique concept of the unity of family and state structure. This reflects an individual's deep affection for and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towards the family, the country, and the nation.As a young group in the new era,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hope of the country and the backbone of society. Their values,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mission directly affect social progress and national prosperity. Through the cultivation of feelings of family and country, it is possible to help college students establish correct value orientations, enhance their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towards their families, society, and the country, strengthen their awareness of family and country, demonstrate the responsibility and commitment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nd thus better realize the unity of personal value and social value.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cultivation of feelings of family and country has been incorporated into the overall framework of the edu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itizens' morality in the new era.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further emphasized the need to "cultivate new era talents who can shoulder the great responsibility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regarded the feelings of family and country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itizens' morality in the new era. In 2020,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State Council issued the Outlin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Patriotic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clearly proposing to "deepen patriotic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feelings of family and country" and making it one of the core task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the new era.The proposal of the concept of "Gr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provides new ideas, guidelines for action, and practical paths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arry out education on the feelings of family and country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response to the practical problems faced by the current education on the feelings of family and country,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Gr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s a key measure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explores how to cultivate the feelings of family and countr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Firstly, the article combs through the connotation of "Gr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from three aspects: the background of its proposal,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he requirements for its construction work. It expound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from a broad vision, a grand form, and a large-scale pattern, and elaborates on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Gr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from three aspects: cultivating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of socialism, fostering and practicing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and promoting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It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feelings of family and country in different periods from three stages: ancient Chinese society, modern society, and since the new era, and expounds that the feelings of family and country have three basic characteristics, namely inheritance,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and practicality.On the basis of expounding the internal connection between "Gr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the feelings of family and countr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existing achievement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education on the feelings of family and coun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Finally, it proposes diversified paths for cultivating the feelings of family and countr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from four aspects: the "grand pattern", the "grand classroom", the "grand resources", and the "grand teaching staff", aiming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he feelings of family and country i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 dc.date.issued
  • 2025-05-29
  • dc.date.oralDefense
  • 2025-05-15
  • dc.relation.citedreferences
  • 一、中文参考文献(一)著作类1.《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6.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7.中国共产党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8.《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9.《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14.夏德元:《家国情怀》,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15.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二)论文类1.张晨曦:“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研究”,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3年。2.孙心璐:“新时代党员干部弘扬家国情怀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3年。3.朱瑶瑶:“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路径研究”,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3年。4.岳祺:““大思政课”视域下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研究”,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3年。5.曾元星:“传统家训厚植家国情怀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3年。6.张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研究”,吉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2年。7.徐燕宁:“新时代家国情怀融入高校思政课研究”,海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2年。8.刘海娜:“习近平厚植家国情怀的路径及影响研究”,大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年。9.焦艳:“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22年。9.邱尹:“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研究”,贵州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21年10.宋丹:“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21年。(三)期刊类1.唐良虎,吴满意:“大思政课”中的“大师资”:意蕴、梗阻及建设路径”,《黑龙江高教研究》,2024年第12期,第95页-101页。2.浦小松,赵小红:“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大思政课”建设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年第35期,第26页-30页。3.仝联勃,孙玥:“大思政课”的唯物史观阐释”,《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4年第8期,第104页-109页。4.邓易:“大思政课”建设视域下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探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第14期,第81页-83页。5.马福运,范俊萌:“学生眼中的“大思政课”:价值意蕴、现实境遇及建设思路”。《课程.教材.教法》,2024年第6期,第76页-83页。6.石苇:“高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略探”,《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第8期,第59页-61页。7.王雪,刘世华:“善用“大思政课”培育时代新人的进路”,《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第6期,第62页-65页。8.牛小侠,黄卫东:“高校善用“大思政课”培根铸魂的内涵、原则和关系探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4年第3期,第130页-136页。9.骆柏林:“大思政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的守正创新”,《思想政治课教学》,2024年第3期,第22页-25页。10.王家明:““大思政课”建设的基本内涵、理念提升和机制建立”,《江苏高教》,2024年第2期,第97页-102页。11.吴云志,李子玄:““大思政课”:基本意涵、逻辑理据及实践进路”,《教育科学》,2024,第1期,第43页-49页。12.高斐:“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现状及优化路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年第10期,第102页-108页。13.邹华:““大思政课”建构:价值意蕴·基本原则·创新路径”,《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第137页-143页。14.刘洋,李浩源:“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大师资”体系建设”,《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年第9期,第135页-142页。15.冯秀军:““大思政课”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思想教育研究》,2023年第8期,第84页-89页。16.徐志萍:““大思政课”的理论内涵、现实价值与实践路径”,《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第32期,第41页-44页。17.陈晓峰,艾磊华:“对“大思政课”内涵的科学解读”,《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年第29期,第103页-104页。18.雷洪峰,靳斯琪:“核心要义、育人理路、实践进路:“大思政课”基本问题探析”,《思想教育研究》,2023年第7期,第86页-90页。19.汪金英,王大奇:““大思政课”视域下优化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多重维度”,《黑龙江高教研究》2023年第5期,第149页-153页。20.王延隆,房正:“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第5期,第113页-117页。21.杨志成:“善用“大思政课”要有大情怀”,《人民教育》,2022年第18期,第11页-13页。22.石书臣:“深刻把握“大思政课”的本质要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2年第7期,第104页-112页。23.闵德美:““大思政课”视域的思政教师队伍优化”,《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年第22期,第90页。24.单文鹏:“善用“大思政课”的多维探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年第5期,第153页-159页。25.肖珍,靳玉军:“新时代“大思政课”的核心要义、实践要求与价值意蕴”,《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年第9期,第61页-64页。26.任瑞姣:““大思政课”视域下加强思政课实践育人探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年第4期,第135页-140页。27.徐蓉,周璇:“师资联动: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思想理论教育》,2022年第4期,第25页-30页。28.卢黎歌,向苗苗,李丹阳:“善用“大思政课”争当思政“大先生””,《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第5期,第11页-18页。29.王攀:“家国情怀巧培育”,《思想政治课教学》,2024年第6期,第55页-57页。30.任鹏,赵海男:“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家国情怀:内涵、境遇与培育”,《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24年第3期,第27页-35页。31.马乐爱,邢聪:“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关键策略”,《中国教育学刊》,2024年第1期,第105页。32.熊建生,魏傲男:“论家国情怀的滋养涵养培养”,《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第1期,第29页-33页。33.尹振刚:“着力内在需求培育家国情怀”,《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年第46期,第10页-11页。34.石宇,王明生:“时代青年家国情怀涵育的价值、向度及着力点”,《思想教育研究》,2023年第11期,第102页-108页。35.周刘波:“青少年家国情怀教育:时代蕴涵、教育机理与行动路向”,《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4期,第195页-205页。36.刘江会,马亚华,郝亮:“以“大思政”涵养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中国大学教学》,2023年第6期,第10页-14页。37.于鹏,高晗,贺新家:“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现状及路径探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年第18期,第33页-35页。38.周荷秀:“讲好“家国情怀”这堂思政课”,《思想政治课教学》,2022年第9期,第43页-46页。39.赵存东,樊志远,张二星:“文化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年第27期,第32页-34页。40.吕小玉:“厚植国家意识的现实审视与实践进路”,《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第32期,第26页-29页。41.任鹏,李毅:“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家国情怀观”,《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第4期,第109页-117页。42.于杰,周立平,于红丽:“青年学生家国情怀培育途径研究”,《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年第26期,第88页。43.汤晓凤:“赓续红色血脉厚植家国情怀”,《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年第22期,第47页-49页。44.董海军,刘海云:“小家庭制大家庭观:家国情怀的重塑路径”,《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年第3期,第76页-83页。45.焦艳:“习近平家国情怀的生成逻辑、内涵要义及价值意蕴”,《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年第10期,第22页-24页。46.陈望衡,张文:“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天津社会科学》,2021年第6期,第125页-130页。47.刘余莉,聂菲璘,“家国情怀的精神境界与历史文化内涵”。《甘肃社会科学》,2021年第5期,第152页-159页。48.高昕,杨威:“新时代家国情怀的现实基础、价值内蕴与基本特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21年第4期,第36页-43页。(四)报纸类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24年5月12日,第2版。2.“办好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24年5月11日,第4版。3.吴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24年2月26日,第1版。4.吴丹:“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人民日报》,2023年2月14日,第6版。5.赵婀娜,吴月:“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人民日报》,2023年2月2日,第1版。6.赵婀娜:“讲好用好新时代“大思政课””,《人民日报》,2022年9月19日,第5版。7.金正波:“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人民日报》,2022年8月26日,第6版。8.“继承优良传统厚植家国情怀”,《人民日报》,2022年4月4日,第1版。9.黄超,丁雅诵:“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人民日报》,2021年12月10日,第1版。10.秦宣:“善用“大思政课”培育时代新人”,《人民日报》,2021年8月2日,第12版。11.于绍良:“涵养家国情怀,争当新时代的奋斗者”,《人民日报》,2018年10月9日,第11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