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哲学视域下的鲍德里亚符号消费理论研究

A Study of Baudrillard's Theory of Symbolic Consump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Philosophy of Subjectivity

传播影响力
本库下载频次:
本库浏览频次:
CNKI下载频次:0

归属院系:

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

邹昊勋

导师:

王国华

导师单位:

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位:

硕士

语种:

中文

关键词:

主体性;鲍德里亚;符号消费;反思

摘要:

让·鲍德里亚基于符号学和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揭示了消费社会中的符号逻辑。他指出,符号价值取代使用价值成为物的存在依据和意义指向,对符号化商品的占有反映了人的个性、身份、财富和社会地位等特征,消费逐渐成为主体确证自我的方式,符号泛滥和物欲纵横正加剧着主体的迷失。由此,在主体性哲学视域下对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进行整体考察,分析符号消费对主体性的影响,厘清符号、主体、意义之间的联系,反思符号之于主体的规训与延展,探究通过符号活动实现自我表达和意义建构的可能,从而在符号化生存中彰显出人的主体性。第一部分主要对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进行阐释。符号贯穿于鲍德里亚思想的始终,通过追溯符号消费理论的起源、诠析符号—物的作用机制、解读象征交换的内在逻辑,从整体上把握符号消费理论,为下文的分析和论证做铺垫。第二部分则结合主体性哲学的演变过程与现实困境,对符号消费如何影响人的主体性展开论述。在消费社会中,人与物的交流逐渐取代了人与人的交流,主体被作为客体的物所架空,符号价值主导着物的存在和人的知行方式,符号—物通过广告发声并营造出一种幻象,促使人通过消费来建构个性。符号的激增和扩张逐渐模糊了真实和虚拟的界限,主体性亦消逝在鲍德里亚所言的“超真实”世界之中。第三部分是在主体性哲学下对符号消费进行反思。结合卡西尔的人学思想和符号学原理,探究符号之于主体的意义与联系,并通过当下社会的消费现状及偏好的数据分析,论证主体实际上具备反抗符号规训的能力。同时在唯物史观的语境下阐明主体和符号都处于实践和历史的流变之中,论述符号之于主体性的解放逻辑,以此回应符号体系的运演无法彻底脱离人的意义来解释,人类仍然具备通过符号表意活动来彰显主体性的可能。第四部分阐述了符号消费对主体性发展的意义。通过揭示当下社会所面临的符号危机,引起人们对符号规训的关注,以此重新考量人的消费行为,为促进主体的批判性消费提供思考,进而审视人的符号化生存方式。

参考文献:

一、中文参考文献(一)中文著作类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5. [法] 让·鲍德里亚:《物体系》,林志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6. [法] 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7. [法] 让·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8. [法] 让·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夏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9. [法] 让·波德里亚:《致命的策略》,刘翔,戴阿宝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10. 孔明安:《物·象征·仿真 鲍德里亚哲学思想研究》,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11. 仰海峰:《符号之镜:早期鲍德里亚思想的文本学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12. 高亚春:《符号与象征——波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13. 张一兵:《反鲍德里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14. 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修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15. 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16. 张有奎:《现代性的哲学批判———从马克思生存论角度的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17. 刘翔:《采取物的立场:让·鲍德里亚的极端反主体主义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18.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俺来也(上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2024中国大学生消费洞察白皮书》,2024年版。19. [美] 道格拉斯·凯尔纳:《波德里亚:批判性读本》,陈维振,陈明达,王峰译,南京:江苏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0. [美] 瑞安·毕晓普,道格拉斯·凯尔纳:《波德里亚:追思与展望》,戴阿宝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21. [英] 斯图亚特·西姆:《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史》,吕增奎,陈红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22. [美] 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范静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3. [加] 理查德·J.莱恩:《导读鲍德里亚(第2版)》,柏愔,董晓蕾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24. [美] 道格拉斯·凯尔纳,[美]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张志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25. [英] 克里斯托夫·霍洛克斯:《鲍德里亚与千禧年》,王文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6. [法] 罗兰·巴特:《神话——大众文化诠释》,许蔷蔷,许绮玲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27. [法] 居伊·德波:《景观社会》,张新木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28. [德]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二)中文论文类29. 韩欲立:“物体、消费与符号——让·鲍德里亚早期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30. 夏莹:“‘消费’概念的嬗变与‘消费社会’的构建机制”,《国外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31. 张一兵:“消费意识形态:符码操控中的真实之死——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解读”,《江汉论坛》,2008年第9期。32. 孟庆艳:“符号消费的意识形态批判”,《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2期。33. 喻厚伟:“主体的自我建构与消费社会的勃兴——基于城镇化的视角”,《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34. 林滨,邓琼云:“消费意识形态视域中的身体消费审视与解读”,《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35. 陈雪娇,庞立生:“符号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36. 仰海峰:“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到后马克思思潮——早期鲍德里亚的思想转变”,《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37. 张一兵:“消费意识形态:当代资产阶级日常生活的改变——列斐伏尔《当代世界的日常生活》研究”,《浙江社会科学》,2024年第1期。38. 杨亭:“德波的景观社会批判”,《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39. 刘召峰:“马克思的拜物教概念考辨”,《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40. 邓晓芒:“人类起源新论:从哲学的角度看(上)”,《湖北社会科学》,2015年第7期。41. 孙宗岭:“‘平替消费’与‘精致人设’的交织:当代中国青年消费文化阐释”,《理论月刊》,2024年第9期。42. 赵毅衡:“身份与文本身份,自我与符号自我”,《外国文学评论》,2010年第2期。43. 俞吾金:“马克思主体性概念的两个维度”,《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44. 俞吾金:“对马克思实践观的当代反思——从抽象认识论到生存论本体论”,《哲学动态》,2003年第6期。45. 赵毅衡:“回到皮尔斯”,《符号与传媒》,2014年第2期。46. 赵毅衡:“重新定义符号与符号学”,《国际新闻界》,2013年第6期。47. 方军:“社会符号论的批判向度与力度——基于唯物史观的一种考察”,《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第7期。48. 刘同舫:“象征交换:鲍德里亚超越符号消费社会的解放策略”,《广东社会科学》,2016年第4期。二、外文参考文献(一)外文著作类49. Douglas Kellner, Jean Baudrillard: From Marxism to Postmodernism and Beyon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50. Mike Gane, Baudrillard's Bestiary: Baudrillard and Culture, Routledge,1991.51. Mike Gane, Baudrillard: Critical and Fatal Theory, Routledge,1991.52. William Pawlett, Jean Baudrillard: Against Banality, Routledge,2007.53. Mike Gane, Baudrillard live: Selected Interviews, Routledge,1993. 54. Kaja Silverman, The Subject of Semiot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55. Ernest Cassirer, The philosophy of symbolic forms. Volume1: Language, Yale University Press,1995.56. Ernest Cassirer, The philosophy of symbolic forms. Volume4: The metaphysics of symbolic forms, Yale University Press,1996.57. Henri Lefebvre, 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 Harper&Row,1971.58. Gary Genosko, Baudrillard and Sign: Signification Ablaze, Routledge,1994.(二)外文论文类59. Gallup GG,“Chimpanzees: Self-Recognition”, Science,1970.

学科:

哲学

提交日期

2025-07-01

引用参考

邹昊勋. 主体性哲学视域下的鲍德里亚符号消费理论研究[D]. 西南政法大学,2025.

全文附件授权许可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署名

  • dc.title
  • 主体性哲学视域下的鲍德里亚符号消费理论研究
  • dc.title
  • A Study of Baudrillard's Theory of Symbolic Consump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Philosophy of Subjectivity
  • dc.contributor.schoolno
  • 20220101000004
  • dc.contributor.author
  • 邹昊勋
  • dc.contributor.affiliation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dc.contributor.degree
  • 硕士
  • dc.contributor.childdegree
  • 哲学硕士学位
  • dc.contributor.degreeConferringInstitution
  • 西南政法大学
  • dc.identifier.year
  • 2025
  • dc.contributor.direction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dc.contributor.advisor
  • 王国华
  • dc.contributor.advisorAffiliation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dc.language.iso
  • 中文
  • dc.subject
  • 主体性,鲍德里亚,符号消费,反思
  • dc.subject
  • subjectivity; Baudrillard; symbolic consumption; reflection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让·鲍德里亚基于符号学和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揭示了消费社会中的符号逻辑。他指出,符号价值取代使用价值成为物的存在依据和意义指向,对符号化商品的占有反映了人的个性、身份、财富和社会地位等特征,消费逐渐成为主体确证自我的方式,符号泛滥和物欲纵横正加剧着主体的迷失。由此,在主体性哲学视域下对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进行整体考察,分析符号消费对主体性的影响,厘清符号、主体、意义之间的联系,反思符号之于主体的规训与延展,探究通过符号活动实现自我表达和意义建构的可能,从而在符号化生存中彰显出人的主体性。第一部分主要对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进行阐释。符号贯穿于鲍德里亚思想的始终,通过追溯符号消费理论的起源、诠析符号—物的作用机制、解读象征交换的内在逻辑,从整体上把握符号消费理论,为下文的分析和论证做铺垫。第二部分则结合主体性哲学的演变过程与现实困境,对符号消费如何影响人的主体性展开论述。在消费社会中,人与物的交流逐渐取代了人与人的交流,主体被作为客体的物所架空,符号价值主导着物的存在和人的知行方式,符号—物通过广告发声并营造出一种幻象,促使人通过消费来建构个性。符号的激增和扩张逐渐模糊了真实和虚拟的界限,主体性亦消逝在鲍德里亚所言的“超真实”世界之中。第三部分是在主体性哲学下对符号消费进行反思。结合卡西尔的人学思想和符号学原理,探究符号之于主体的意义与联系,并通过当下社会的消费现状及偏好的数据分析,论证主体实际上具备反抗符号规训的能力。同时在唯物史观的语境下阐明主体和符号都处于实践和历史的流变之中,论述符号之于主体性的解放逻辑,以此回应符号体系的运演无法彻底脱离人的意义来解释,人类仍然具备通过符号表意活动来彰显主体性的可能。第四部分阐述了符号消费对主体性发展的意义。通过揭示当下社会所面临的符号危机,引起人们对符号规训的关注,以此重新考量人的消费行为,为促进主体的批判性消费提供思考,进而审视人的符号化生存方式。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Based on semiotics and Marx's political economy, Jean Baudrillard reveals the logic of the sign in consumer society. He points out that sign value replaces use value as the basis for the existence and meaning of things, the possession of symbolic commodities reflects people's personality, identity, wealth, and social status. Consumption has gradually become a way for the subject to confirm his or her self, and the proliferation of signs and materialistic desires exacerbate the subject's disorientation. In this way, Baudrillard's theory of symbolic consumption is examined as a whole in the context of the philosophy of subjectivity, the impact of symbolic consumption on subjectivity is analyze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sign, subject, and meaning is clarified, the discipline and extension of sign to subject are reflected upon, and the possibilities of self-expression and meaning construction through sign-related activities are explored, so that the subjectivity of human beings can be manifested in the symbolic existence.The first part focuses on Baudrillard's theory of symbolic consumption. Signs run through Baudrillard's thought, and by tracing the origin of the theory, interpreting the mechanism of sign-object, and deciphering the inner logic of symbolic exchange, the theory of symbolic consumption is grasped as a whole, paving the way for the analysis and argumentation in the following section.The second part discusses how symbolic consumption affects human subjectivity in light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philosophy of subjectivity and the dilemma of reality. In the consumer society, human-object communication gradually replaces human-human communication, the subject is hollowed out by objects as objects, sign value dominates the existence of objects and the way of human knowledge and behavior, and sign-objects vocalize and create an illusion through advertisements, prompting human beings to construct their personalities through consumption. The proliferation and expansion of signs gradually blur the boundaries between the real and the virtual, and subjectivity fades into what Baudrillard calls the “hyper-real” world.The third part is a reflection on symbolic consumption under the philosophy of subjectivity. Combining Cahill's anthropological thought and the principles of semiotics, the study explores the significance and connection of sign to the subject and analyzes the data on the current consumption status and preference of the current society to prove that the subject actually can resist symbolic discipline. Meanwhile, in the context of the materialist concept of history, it is clarified that both the subject and the sign are in the flux of practice and history, and the emancipatory logic of the sign for subjectivity is discussed, to respond to the fact that the operation of the symbolic system can't be interpreted completely separately from the significance of human beings, and that human beings still can manifest their subjectivity through the signifying activities.The fourth part elaborates on the significance of analyzing symbolic consump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ubjectivity. By revealing the signs of crisis faced by contemporary society, it draws attention to symbolic discipline as a means of reconsidering human consumption behavior, providing a reflection to promote the subject's critical consumption, and then examining human beings' symbolic way of existence.
  • dc.date.issued
  • 2025-05-29
  • dc.date.oralDefense
  • 2025-05-18
  • dc.relation.citedreferences
  • 一、中文参考文献(一)中文著作类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5. [法] 让·鲍德里亚:《物体系》,林志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6. [法] 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7. [法] 让·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8. [法] 让·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夏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9. [法] 让·波德里亚:《致命的策略》,刘翔,戴阿宝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10. 孔明安:《物·象征·仿真 鲍德里亚哲学思想研究》,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11. 仰海峰:《符号之镜:早期鲍德里亚思想的文本学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12. 高亚春:《符号与象征——波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13. 张一兵:《反鲍德里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14. 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修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15. 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16. 张有奎:《现代性的哲学批判———从马克思生存论角度的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17. 刘翔:《采取物的立场:让·鲍德里亚的极端反主体主义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18.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俺来也(上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2024中国大学生消费洞察白皮书》,2024年版。19. [美] 道格拉斯·凯尔纳:《波德里亚:批判性读本》,陈维振,陈明达,王峰译,南京:江苏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0. [美] 瑞安·毕晓普,道格拉斯·凯尔纳:《波德里亚:追思与展望》,戴阿宝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21. [英] 斯图亚特·西姆:《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史》,吕增奎,陈红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22. [美] 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范静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3. [加] 理查德·J.莱恩:《导读鲍德里亚(第2版)》,柏愔,董晓蕾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24. [美] 道格拉斯·凯尔纳,[美]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张志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25. [英] 克里斯托夫·霍洛克斯:《鲍德里亚与千禧年》,王文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6. [法] 罗兰·巴特:《神话——大众文化诠释》,许蔷蔷,许绮玲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27. [法] 居伊·德波:《景观社会》,张新木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28. [德]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二)中文论文类29. 韩欲立:“物体、消费与符号——让·鲍德里亚早期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30. 夏莹:“‘消费’概念的嬗变与‘消费社会’的构建机制”,《国外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31. 张一兵:“消费意识形态:符码操控中的真实之死——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解读”,《江汉论坛》,2008年第9期。32. 孟庆艳:“符号消费的意识形态批判”,《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2期。33. 喻厚伟:“主体的自我建构与消费社会的勃兴——基于城镇化的视角”,《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34. 林滨,邓琼云:“消费意识形态视域中的身体消费审视与解读”,《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35. 陈雪娇,庞立生:“符号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36. 仰海峰:“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到后马克思思潮——早期鲍德里亚的思想转变”,《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37. 张一兵:“消费意识形态:当代资产阶级日常生活的改变——列斐伏尔《当代世界的日常生活》研究”,《浙江社会科学》,2024年第1期。38. 杨亭:“德波的景观社会批判”,《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39. 刘召峰:“马克思的拜物教概念考辨”,《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40. 邓晓芒:“人类起源新论:从哲学的角度看(上)”,《湖北社会科学》,2015年第7期。41. 孙宗岭:“‘平替消费’与‘精致人设’的交织:当代中国青年消费文化阐释”,《理论月刊》,2024年第9期。42. 赵毅衡:“身份与文本身份,自我与符号自我”,《外国文学评论》,2010年第2期。43. 俞吾金:“马克思主体性概念的两个维度”,《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44. 俞吾金:“对马克思实践观的当代反思——从抽象认识论到生存论本体论”,《哲学动态》,2003年第6期。45. 赵毅衡:“回到皮尔斯”,《符号与传媒》,2014年第2期。46. 赵毅衡:“重新定义符号与符号学”,《国际新闻界》,2013年第6期。47. 方军:“社会符号论的批判向度与力度——基于唯物史观的一种考察”,《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第7期。48. 刘同舫:“象征交换:鲍德里亚超越符号消费社会的解放策略”,《广东社会科学》,2016年第4期。二、外文参考文献(一)外文著作类49. Douglas Kellner, Jean Baudrillard: From Marxism to Postmodernism and Beyon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50. Mike Gane, Baudrillard's Bestiary: Baudrillard and Culture, Routledge,1991.51. Mike Gane, Baudrillard: Critical and Fatal Theory, Routledge,1991.52. William Pawlett, Jean Baudrillard: Against Banality, Routledge,2007.53. Mike Gane, Baudrillard live: Selected Interviews, Routledge,1993. 54. Kaja Silverman, The Subject of Semiot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55. Ernest Cassirer, The philosophy of symbolic forms. Volume1: Language, Yale University Press,1995.56. Ernest Cassirer, The philosophy of symbolic forms. Volume4: The metaphysics of symbolic forms, Yale University Press,1996.57. Henri Lefebvre, 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 Harper&Row,1971.58. Gary Genosko, Baudrillard and Sign: Signification Ablaze, Routledge,1994.(二)外文论文类59. Gallup GG,“Chimpanzees: Self-Recognition”, Science,1970.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