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平民主义思想及其实践研究

Research on Li Dazhao's Thought of the Common People and Its Practice

传播影响力
本库下载频次:
本库浏览频次:
CNKI下载频次:0

作者:

施倩

导师:

武夫波

导师单位: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学位:

硕士

语种:

中文

关键词:

李大钊;平民主义;工人政治;社会主义

摘要:

近代中国面临着“向何处去”的道路选择问题。在学习西方、走向富强的近代化道路上,中国人民经过了多次艰辛的探索与尝试。五四运动以前,国人试图效仿西方国家的发展道路来挽救民族危亡。从学习器物技术的洋务运动到引进先进制度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再到革新思想的新文化运动,这些努力与尝试逐渐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发展。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逐渐传入中国,与此同时,各种社会主义、平民主义思潮开始兴起,历史的走向开始发生转变。国人开始尝试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这一转折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且具有非常深刻的历史意义,李大钊正是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其思想脉络的发展走向更是这一历史转折的重要缩影。李大钊平民主义思想不仅延续了其早期民彝思想中中国传统儒家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还受到西方近代政治学说的洗礼,逐渐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精华,最终实现了民彝思想到平民主义的飞跃。平民主义思想的“跃进”主要囊括了“转变”、“演化”、“升华”的具体三阶段,呈现出了鲜明的转折与连续的特征。平民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了平民主义的概念解释、开端、发展过程及最高实现形式等。李大钊的一生虽然极其短暂,但他始终坚持为“民主”呐喊,为“真理”奔走,为中国革命谋求真正的出路。平民主义思想正是这一路努力的重要成果,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进程,极大地促进了国人思想的解放,具有深刻的学理价值和现代化意义。基于此,本论文采用文本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对李大钊平民主义思想及其实践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与研究。论文正文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李大钊平民主义思想的形成条件与理论渊源,梳理李大钊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及个人经历,深入挖掘李大钊思想形成的理论来源。第二部分重点理清李大钊平民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将这一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逐一论述每个阶段的核心内容及特点。第三部分主要聚焦于平民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与演变特征,详细论述平民主义思想的概念解释、开端、发展、高潮等内容。第四部分通过介绍李大钊参与政治生活的具体实践,进一步加深对平民主义思想的理解。最后,对李大钊平民主义思想及其实践的意义与局限性进行论述,包括了李大钊平民主义思想的学理价值和现代化意义,及其局限性。关键词:李大钊;平民主义;工人政治;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朱成甲:《李大钊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2]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3]周芳、李继华、宋彬:《李大钊书信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版。[4]秦川:《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李大钊》,四川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5]吕明灼:《李大钊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6]张树军、王相坤:《李大钊》,学习出版社2019年版。[7]杜全忠:《李大钊研读》,中央编译局2007年版。[8]许全兴:《李大钊哲学思想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9]韩一德、王树棣:《李大钊研究文集》(上、下),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10]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11][美]莫里斯·迈斯纳:《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译组译,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12]李龙牧:《五四时期思想史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1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局:《纪念李大钊诞辰100周年李大钊研究文集》,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14]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李大钊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15]朱志敏:《李大钊传》,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16]朱文通:《李大钊年谱长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17]裴赞芬、宋杉歧:《李大钊与早期中国共产党》,河北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18]吴汉全:《李大钊与中国社会现代化道路》,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19][英]约翰·密尔:《论自由》,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20]吴汉全、邓欣:《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探索和实践》,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21]朱志敏:《五四民主观念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22]闫润鱼:《观念的调试——民主、科学、自由在近代中国》,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年版。[23]李兴华:《民主与近代中国》,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24]管仕福:《近代中国人的民主意识与民主建设》,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5]耿云志:《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国》,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版。 [26]李铁映:《论民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27]何信全:《儒学与现代民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8]夏银平:《俄国民粹主义再认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9]方敏:《“五四”后三十年民主思想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30]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1~8),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1]蔡尚思:《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1~5),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1983年版。(二)论文类[1]朱成甲:“李大钊对袁世凯的认识过程”,《历史研究》,1983年第6期,第12-21页。[2]朱成甲:“李大钊早期民彝思想初探”,《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2期,第53-59页。[3]侯且岸:“李大钊法制思想述论”,《北京党史》,2004年第6期,第8-11页。[4]侯且岸:“李大钊民彝思想与中国近代民主政治建设”,《北京党史研究》,1994年第6期,第79-93页。[5]吴汉全:“留学日本与李大钊早期思想的发展”,《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第17-20页。[6]吴汉全:“李大钊早期政治思想与民国初年中国政治”,《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第47-53页。[7]吴汉全:“西方近代文化与李大钊早期思想”,《宁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第35-38页。[8]吴汉全:“论穆勒对李大钊早期思想的影响”,《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04期,第32-38页。[9]吴汉全:“中国传统文化与李大钊的早期思想”,《宁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第19-23页。[10]朱志敏:“李大钊的平民主义思想与时代思潮”,《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 年第 6期,第26-33页。[11]朱志敏:“五四时期的两种民主观”,《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3期,第38-44页。[12]韩凌轩:“论民国初年李大钊的唯民主义思想”,《文史哲》,1984年第6期,第34-42页。[13]祖雷:“论传统文化对李大钊早起思想的影响”,《齐鲁学刊》,2000年第5期,第65-69页。[14]李春海:“从“民德”到民彝”—李大钊早期思想发展历程”,《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第11-15页。[15]王小梅:“李大钊早期思想的多元特征与发展脉络”,《纪念李大钊同志诞辰120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云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407-417页。[16]陈荣文、陈开琦:“李大钊的“民彝论”法律思想”,《社会科学研究》,1994年第4期,第46-49页。[17]闫文博:“论李大钊关于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早期探索”,《河北法学》,2023年第8期,第59-75页。[18]杨洪章:“李大钊何时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产生怀疑”,《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1期,第260-266页。[19]朱志敏:“李大钊的平民主义思想与时代思潮”,《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06期,第26-33页。[20]王桧林:“李大钊的‘平民主义’与‘工人政治’”,《中共党史研究》,1989年第06期,第18-23页。[21]萧延中:“人类文化学含义上的民主范畴——重读李大钊《平民主义》”,《政治学研究》,1989第1期,第6-11页。[22]李雨善:“从《民彝与政治》看李大钊的民主政治思想”《河北学刊》,1989年第6期,第21-23页。[23]李境顺:“李大钊的‘平民主义’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思想”,《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1999年第4期,第47-51页。[24]欧阳哲生:“李大钊史学理论著述管窥”,《史学理论研究》,2010年2期,第22-34页。[25]杨鹏:“李大钊史学思想形成的日本影响因素探析”,《中国报业》,2013年8期,第124-125页。[26]张汝伦:“史学与中国现代性——以李大钊的史学思想为例”,《学术月刊》,2015年9期,第33-41页。[27]萧超然:“论五四前后李大钊文化思想的发展”,《北京大学学报》,1989年6期,第55-65页。[28]张宝明:“调和,而非折中——李大钊文化思想摭论”《东南文化》,1993年6期,第11-16页。[29]张伟良:“简论李大钊早期东西文化观的逻辑发展”,《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4期,第42-44.[30]张静如、齐卫平:“论李大钊五四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年2期,第22-29页。[31]吕明灼:“李大钊对儒家理想社会观的继承与创新”,《文史哲》,2000年5期,第93-99页。[32]杨建生:“瞿秋白与李大钊文化观的比较 ”,《常州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2008年6 期,第23-28页。[33]张同乐、张建军:“李大钊、陈独秀中西文化观比较研究”,《纪念李大钊诞辰120周年学术论文选集》,云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317-329页。[34]邱淑云:“试论李大钊文化发展观的当代价值”,《长白学刊》,2012年2期,第147-149页。[35]李春海:“论李大钊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1期,第117-120页。[36]刁世存:“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观”,《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3期,第81-85页。[37]王志刚:“‘五四’时期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高校理论战线》,2007年第3期,第49-53页。[38]张正光:“论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探索和贡献”,《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6期,第75-80页。[39]周良书:“从‘问题与主义’之争到‘理论与实践’之争——关于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考”,《科学社会主义》,2008年3期,第53-55页。[40]陈文旭:“民主革命时期的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五四时期李大钊思想发展轨迹的视角来考察”,《理论学刊》,2009年9期,第34-38页。[41]邵南征:“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理论月刊》,2009年11期,第14-16页。[42]谢开贤:“唤起群众: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着眼点与切入点”,《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第50-53页。[43]谭春玲:“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理论探索》,2011年第6期,第25-29页。[44]邵南征:“从李大钊看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者的个人条件”,《毛泽东思想研究》,2011年第2期,第59-63页。[45]孙熙国:“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贡献”,《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年第1期,第8-11页。[46]袁清媛、王春辉:“李大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探赜”,《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16-20页。[47]朱德建:“李大钊民主思想述评”,《山东社会科学》,2006 年第 9 期,第12-13页。[48]郑贤君:“李大钊宪政思想初探”,《法学杂志》,2001年第5期,第2-4页。

学科:

政治学

提交日期

2025-07-01

引用参考

施倩. 李大钊平民主义思想及其实践研究[D]. 西南政法大学,2025.

全文附件授权许可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署名

  • dc.title
  • 李大钊平民主义思想及其实践研究
  • dc.title
  • Research on Li Dazhao's Thought of the Common People and Its Practice
  • dc.contributor.schoolno
  • 20220302001246
  • dc.contributor.author
  • 施倩
  • dc.contributor.affiliation
  •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dc.contributor.degree
  • 硕士
  • dc.contributor.childdegree
  • 法学硕士学位
  • dc.contributor.degreeConferringInstitution
  • 西南政法大学
  • dc.identifier.year
  • 2025
  • dc.contributor.direction
  • 中国政治思想史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武夫波
  • dc.contributor.advisorAffiliation
  •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dc.language.iso
  • 中文
  • dc.subject
  • 李大钊,平民主义,工人政治,社会主义
  • dc.subject
  • Key words:Li Dazhao; Populism; Workers' politics; Socialism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近代中国面临着“向何处去”的道路选择问题。在学习西方、走向富强的近代化道路上,中国人民经过了多次艰辛的探索与尝试。五四运动以前,国人试图效仿西方国家的发展道路来挽救民族危亡。从学习器物技术的洋务运动到引进先进制度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再到革新思想的新文化运动,这些努力与尝试逐渐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发展。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逐渐传入中国,与此同时,各种社会主义、平民主义思潮开始兴起,历史的走向开始发生转变。国人开始尝试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这一转折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且具有非常深刻的历史意义,李大钊正是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其思想脉络的发展走向更是这一历史转折的重要缩影。李大钊平民主义思想不仅延续了其早期民彝思想中中国传统儒家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还受到西方近代政治学说的洗礼,逐渐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精华,最终实现了民彝思想到平民主义的飞跃。平民主义思想的“跃进”主要囊括了“转变”、“演化”、“升华”的具体三阶段,呈现出了鲜明的转折与连续的特征。平民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了平民主义的概念解释、开端、发展过程及最高实现形式等。李大钊的一生虽然极其短暂,但他始终坚持为“民主”呐喊,为“真理”奔走,为中国革命谋求真正的出路。平民主义思想正是这一路努力的重要成果,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进程,极大地促进了国人思想的解放,具有深刻的学理价值和现代化意义。基于此,本论文采用文本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对李大钊平民主义思想及其实践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与研究。论文正文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李大钊平民主义思想的形成条件与理论渊源,梳理李大钊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及个人经历,深入挖掘李大钊思想形成的理论来源。第二部分重点理清李大钊平民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将这一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逐一论述每个阶段的核心内容及特点。第三部分主要聚焦于平民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与演变特征,详细论述平民主义思想的概念解释、开端、发展、高潮等内容。第四部分通过介绍李大钊参与政治生活的具体实践,进一步加深对平民主义思想的理解。最后,对李大钊平民主义思想及其实践的意义与局限性进行论述,包括了李大钊平民主义思想的学理价值和现代化意义,及其局限性。关键词:李大钊;平民主义;工人政治;社会主义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Modern China was confronted with the issue of choosing its path forward. On the road to modernization and becoming prosperous by learning from the West, the Chinese people made numerous arduous explorations and attempts. Before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the Chinese people attempted to follow the development paths of Western countries to save the nation from peril. From the Self-Strengthening Movement that focused on learning Western technology to the Hundred Days' Reform and the Xinhai Revolution that introduced advanced systems, and then to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that aimed at ideological innovation, these efforts and attempts gradually promoted China's modernization. After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Marxism gradually spread to China, and at the same time, various socialist and populist ideas began to rise, marking a shift in the course of history. The Chinese people began to explore the socialist path, a turning point that is an indisputable fact and holds profou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Li Dazhao was one of the important figures during this historical perio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is ideological line was a significant microcosm of this historical transformation. Li Dazhao's populist thought not only carried forward the core content of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 people-oriented thought in his early Minyi thought but also was influenced by modern Western political theories, gradually absorbing the essence of Marxis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ultimately achieving a leap from Minyi thought to populism. The "leap" of populist thought mainly included three specific stages: transformation, evolution, and sublimation, presenting distinct turning points and continuous features. The core content of populist thought mainly included the concept explanation, origin,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he highest form of realization of populism.Although Li Dazhao's life was extremely short, he always persisted in advocating for "democracy" and striving for "truth", seeking a genuine way out for the Chinese revolution. Populist thought was an important outcome of his efforts, promoting the progress of modern Chinese democratic politics and greatly facilitating the liberation of the Chinese people's minds, possessing profound academic value and modern significance.Based on this, this thesis adopts the methods of text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study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and detailed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Li Dazhao's populist thought and its practice. The main body of the thesis includes the following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mainly discusses 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and theoretical sources of Li Dazhao's populist thought, sorting out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personal experiences that gave rise to his thought, and deeply exploring the theoretical origins of his thought formation. The second part focuses on clarifying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Li Dazhao's populist thought, dividing this process into three stages and elaborating on the core cont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stage. The third part mainly focuses on the main content and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opulist thought, detailing the concept explanation, origin, development, and climax of populist thought. The fourth part deepens the understanding of populist thought by introducing Li Dazhao's specific practices in political life. Finally, the significance and limitations of Li Dazhao's populist thought and its practice are discussed, including the academic value and modern significance of his populist thought, as well as its limitations.
  • dc.date.issued
  • 2025-05-29
  • dc.date.oralDefense
  • 2025-05-19
  • dc.relation.citedreferences
  • [1]朱成甲:《李大钊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2]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3]周芳、李继华、宋彬:《李大钊书信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版。[4]秦川:《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李大钊》,四川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5]吕明灼:《李大钊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6]张树军、王相坤:《李大钊》,学习出版社2019年版。[7]杜全忠:《李大钊研读》,中央编译局2007年版。[8]许全兴:《李大钊哲学思想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9]韩一德、王树棣:《李大钊研究文集》(上、下),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10]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11][美]莫里斯·迈斯纳:《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译组译,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12]李龙牧:《五四时期思想史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1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局:《纪念李大钊诞辰100周年李大钊研究文集》,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14]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李大钊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15]朱志敏:《李大钊传》,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16]朱文通:《李大钊年谱长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17]裴赞芬、宋杉歧:《李大钊与早期中国共产党》,河北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18]吴汉全:《李大钊与中国社会现代化道路》,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19][英]约翰·密尔:《论自由》,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20]吴汉全、邓欣:《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探索和实践》,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21]朱志敏:《五四民主观念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22]闫润鱼:《观念的调试——民主、科学、自由在近代中国》,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年版。[23]李兴华:《民主与近代中国》,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24]管仕福:《近代中国人的民主意识与民主建设》,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5]耿云志:《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国》,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版。 [26]李铁映:《论民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27]何信全:《儒学与现代民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8]夏银平:《俄国民粹主义再认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9]方敏:《“五四”后三十年民主思想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30]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1~8),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1]蔡尚思:《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1~5),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1983年版。(二)论文类[1]朱成甲:“李大钊对袁世凯的认识过程”,《历史研究》,1983年第6期,第12-21页。[2]朱成甲:“李大钊早期民彝思想初探”,《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2期,第53-59页。[3]侯且岸:“李大钊法制思想述论”,《北京党史》,2004年第6期,第8-11页。[4]侯且岸:“李大钊民彝思想与中国近代民主政治建设”,《北京党史研究》,1994年第6期,第79-93页。[5]吴汉全:“留学日本与李大钊早期思想的发展”,《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第17-20页。[6]吴汉全:“李大钊早期政治思想与民国初年中国政治”,《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第47-53页。[7]吴汉全:“西方近代文化与李大钊早期思想”,《宁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第35-38页。[8]吴汉全:“论穆勒对李大钊早期思想的影响”,《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04期,第32-38页。[9]吴汉全:“中国传统文化与李大钊的早期思想”,《宁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第19-23页。[10]朱志敏:“李大钊的平民主义思想与时代思潮”,《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 年第 6期,第26-33页。[11]朱志敏:“五四时期的两种民主观”,《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3期,第38-44页。[12]韩凌轩:“论民国初年李大钊的唯民主义思想”,《文史哲》,1984年第6期,第34-42页。[13]祖雷:“论传统文化对李大钊早起思想的影响”,《齐鲁学刊》,2000年第5期,第65-69页。[14]李春海:“从“民德”到民彝”—李大钊早期思想发展历程”,《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第11-15页。[15]王小梅:“李大钊早期思想的多元特征与发展脉络”,《纪念李大钊同志诞辰120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云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407-417页。[16]陈荣文、陈开琦:“李大钊的“民彝论”法律思想”,《社会科学研究》,1994年第4期,第46-49页。[17]闫文博:“论李大钊关于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早期探索”,《河北法学》,2023年第8期,第59-75页。[18]杨洪章:“李大钊何时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产生怀疑”,《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1期,第260-266页。[19]朱志敏:“李大钊的平民主义思想与时代思潮”,《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06期,第26-33页。[20]王桧林:“李大钊的‘平民主义’与‘工人政治’”,《中共党史研究》,1989年第06期,第18-23页。[21]萧延中:“人类文化学含义上的民主范畴——重读李大钊《平民主义》”,《政治学研究》,1989第1期,第6-11页。[22]李雨善:“从《民彝与政治》看李大钊的民主政治思想”《河北学刊》,1989年第6期,第21-23页。[23]李境顺:“李大钊的‘平民主义’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思想”,《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1999年第4期,第47-51页。[24]欧阳哲生:“李大钊史学理论著述管窥”,《史学理论研究》,2010年2期,第22-34页。[25]杨鹏:“李大钊史学思想形成的日本影响因素探析”,《中国报业》,2013年8期,第124-125页。[26]张汝伦:“史学与中国现代性——以李大钊的史学思想为例”,《学术月刊》,2015年9期,第33-41页。[27]萧超然:“论五四前后李大钊文化思想的发展”,《北京大学学报》,1989年6期,第55-65页。[28]张宝明:“调和,而非折中——李大钊文化思想摭论”《东南文化》,1993年6期,第11-16页。[29]张伟良:“简论李大钊早期东西文化观的逻辑发展”,《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4期,第42-44.[30]张静如、齐卫平:“论李大钊五四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年2期,第22-29页。[31]吕明灼:“李大钊对儒家理想社会观的继承与创新”,《文史哲》,2000年5期,第93-99页。[32]杨建生:“瞿秋白与李大钊文化观的比较 ”,《常州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2008年6 期,第23-28页。[33]张同乐、张建军:“李大钊、陈独秀中西文化观比较研究”,《纪念李大钊诞辰120周年学术论文选集》,云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317-329页。[34]邱淑云:“试论李大钊文化发展观的当代价值”,《长白学刊》,2012年2期,第147-149页。[35]李春海:“论李大钊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1期,第117-120页。[36]刁世存:“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观”,《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3期,第81-85页。[37]王志刚:“‘五四’时期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高校理论战线》,2007年第3期,第49-53页。[38]张正光:“论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探索和贡献”,《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6期,第75-80页。[39]周良书:“从‘问题与主义’之争到‘理论与实践’之争——关于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考”,《科学社会主义》,2008年3期,第53-55页。[40]陈文旭:“民主革命时期的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五四时期李大钊思想发展轨迹的视角来考察”,《理论学刊》,2009年9期,第34-38页。[41]邵南征:“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理论月刊》,2009年11期,第14-16页。[42]谢开贤:“唤起群众: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着眼点与切入点”,《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第50-53页。[43]谭春玲:“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理论探索》,2011年第6期,第25-29页。[44]邵南征:“从李大钊看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者的个人条件”,《毛泽东思想研究》,2011年第2期,第59-63页。[45]孙熙国:“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贡献”,《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年第1期,第8-11页。[46]袁清媛、王春辉:“李大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探赜”,《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16-20页。[47]朱德建:“李大钊民主思想述评”,《山东社会科学》,2006 年第 9 期,第12-13页。[48]郑贤君:“李大钊宪政思想初探”,《法学杂志》,2001年第5期,第2-4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