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社区多元共治的实践困境与优化路径研究——以重庆市Y社区为例

Research on the Practical Dilemmas and Optimization Paths of Party-building Leadership in Community Multi-governance -Taking Y Community in Chongqing City as an Example

传播影响力
本库下载频次:
本库浏览频次:
CNKI下载频次:0

作者:

宋子兰

导师:

王涛

导师单位: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学位:

硕士

语种:

中文

关键词:

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多元主体

摘要:

社区是基层治理的最基本单元,社区治理的成效不仅能够反映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在基层的落实程度,而且还会影响着“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了完善社会治理体制的路径,即强化党委的领导地位,明确政府的责任担当,促进社会力量协同参与,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并确保法治成为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有力保障。由此可见,在社区治理场域中,多元共治是社区治理的发展方向,社区党组织作为社区各项工作和各治理主体的领导核心,在社区治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党建引领社区多元共治在实践中存在何种困境,产生这些困境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摆脱这些困境?围绕上述问题,采用案例研究法,以重庆市Y社区党建引领社区多元共治实践作为个案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社区党建负责人及关键参与者,得出Y社区党建引领多元共治中面临的实践困境。研究发现,当前Y社区党建引领社区多元共治存在的实践困境十分明显,从引领、协调、整合及服务四维行动样态来看,主要存在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力难发挥、多元主体融合度不高、基层党组织对治理资源调动不足、社区服务供给水平有待提升这四大困境。 产生党建引领社区多元共治实践困境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引领-协调-整合-服务”四个方面:一是党建过度科层化运作及监督“失灵”;二是协商平台搭建机制不完善与利益协调机制缺乏组织支持;三是社区党建资源整合机制不完善与基层党组织队伍力量相对薄弱;四是基层党组织群众工作不到位与社区社会组织人才队伍缺乏。基于党建引领社区多元共治实践困境“引领-协调-整合-服务”四个维度的原因分析,提出以下四个方面优化党建引领社区多元共治的可行路径:一是要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通过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与加强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提升党组织战斗力;二是要以协调利益关系构建社区多元共治格局,促进多元主体的利益表达,优化协商制度设计,确保各方利益得到有效平衡;三是要提升党建引领资源整合效能,通过培育多元主体的社区认同与完善社区资源整合机制,实现治理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四是优化党建引领服务水平,聚焦服务供给精准对接与完善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机制,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需求。关键词: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多元主体

参考文献:

一、中文参考文献(一)著作类[1] 夏征农主编:《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 [2]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3] [意]G.萨托利.《政党与政党体制》,王明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4]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5] 汪春翔:《社会组织建设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6]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 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7] 张志尧:《西方国家政党政治与政治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8]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9] [美]W·理查德·斯科特:《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利益偏好与身份认同》,杨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20年版。[10] [美]罗伯特·达尔:《论民主》,李柏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11]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12] [英]保罗·霍普:《个人主义时代之共同体重建》,沈毅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二)学位论文类、报纸文章类[13] 潘博:“党建引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运作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21年。[14] 柳林涛:“资源整合视角下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研究”,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20年。[15] “年轻干部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人民日报》,2020年10月11日。[1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人民日报》,2017年6月13日。 (三)期刊类[17] 刘冀瑗:“单位党建和社区党建互动初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18] 张书林:“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社区党建”,《探索》,2009年第3期。[19] 李永胜,张玉容:“基层党建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作用、问题及创新研究”,《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20] 张艳国,李非:“‘党建+’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独特功能和实现形式”,《江汉论坛》,2018年第12期。[21] 汪仲启:“整体性党建:破解城市楼宇党建困境的有效方式——以上海市 N 街道楼宇党建为例”,《理论视野》,2019年第1期。[22] 高同星:“关于发挥城市社区‘隐身’党员作用的思考”,《政治学研究》,2012年第1期。[23] 范德繁:“‘六联工作法’做实居民小区党建——解决好城市基层党建‘最后一米’的问题”,《人民论坛》,2019年第3期。[24] 周俊,徐久娟:“从嵌入到整合:商务楼宇党建新发展——基于上海市 H 镇的实证分析”,《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25] 任晓春:“论当代中国社区治理的主体间关系”,《中州学刊》,2012年第2期。[26] 吴成峡,张彩云:“社区治理主体的角色认知与功能再造”,《江汉论坛》,2018年第7期。[27] 赵浩华:“利益分析视角下社区治理主体间的冲突及其化解”,《行政论坛》,2021年第4期。[28] 程同顺,魏莉:“微治理:城市社区双维治理困境的回应路径”,《江海学刊》, 2017年第6期。[29] 卢玮静,赵小平,张丛丛:“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政策的困境、原因与对策—基于政策分析的视角”,《城市发展研究》,2016年第8期。[30] 徐宏宇:“城市社区合作治理的现实困境”,《城市问题》,2017年第6期。[31] 陈秀红:“从‘嵌入’到‘整合’:基层党组织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行动逻辑”,《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1年第10期。[32] 涂晓芳,刘昱彤:“嵌入式协同:基层党建与社区治理的联动——以S社区为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33] 王东杰,谢川豫:“多重嵌入: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的实践机制——以A省T社区为例”,《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20年第6期。[34] 潘博,王立峰:“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其化解路径——以社会资本为分析视角”,《社会主义研究》,2020年第5期。[35] 容志,孙蒙:“党建引领社区公共价值生产的机制与路径:基于上海‘红色物业’的实证研究”,《理论与改革》,2020年第2期。[36] 孙强强:“关系再造:基层党组织引领社区治理共同体的运行逻辑”,《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24年第1期。[37] 孙冬冬:“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的理论和实践逻辑”,《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9年第11期。[38] 孙璐:“城市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动力、实践逻辑和行动指向”,《行政与法》,2023年第12期。[39] 杨妍,王江伟:“基层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现实困境 实践创新与可行路径”,《理论视野》,2019年第4期,第78—85页。[40] 王智强,陈晓莉:“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实践经验、现实困境与提升路径”,《理论月刊》,2022年第4期。[41] 全林:“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42] 孟令辉:“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的逻辑机理、现实困境与创新路径”,《领导科学论坛》,2023年第5期。[43] 黄建:“城市社区治理体制的运行困境与创新之道——基于党建统合的分析视角”,《探索》,2018年第6期。[44] 姜晓萍,田昭:“授权赋能: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的新样本”,《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9年第5期。[45] 王立峰,潘博:“社会整合:新时代推进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求实》,2020年第2期。[46] 王艺潼:“行政重构与社会建构: 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运作逻辑”,《学习与探索》,2023年第9期。[47] 张勇杰:“多层次整合:基层社会治理中党组织的行动逻辑探析——以北京市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为例”,《社会主义研究》,2019年第6期。[48] 向春玲:“‘红色网格’: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新探索”,《科学社会主义》,2018年第5期。[49] 陈伟东,李雪萍:“社区治理主体:利益相关者”,《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2期,第71-73页。[50] 林尚立:“合理的定位:社区党建中的理论问题”,《探索与争鸣》,2000年第11期。[51] 张冬冬:“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的理论和实践逻辑”,《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9年第11期。[52] 汤彬:“基于整合的协同:城市社区统合治理的实践逻辑”,《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22年第2期。[53] 刘厚金:“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作用机制——以集体行动的逻辑为分析框架”,《社会科学》,2020年第6期。[54] 曹海军:“党建引领下的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政治学研究》,2018年第1期。[55] 张勇杰:“多层次整合:基层社会治理中党组织的行动逻辑探析——以北京市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为例”,《社会主义研究》,2019年第6期。[56] 王立峰,潘博:“社会整合:新时代推进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求实》,2020年第2期。[57] 孙萍,闫亭豫:“我国协同治理理论研究述评”,《理论月刊》,2013年第3期。[58] 徐嫣,宋世明:“协同治理理论在中国的具体适用研究”,《天津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59] 施雪华,禄琼:“中西政党政治功能比较研究”,《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10期。[60] 林尚立,赵宇峰:“政治建设的中国范式:论党建在中国发展中的重要政治作用”,《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第1期。[61] 潘泽泉,辛星:“政党整合社会: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的中国实践”,《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62] 刘顺帅:“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治理的实践机制与独特价值”,《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4年第5期。[63] 胡炎平,姜庆志:“基于共建共治共享的“1+N”社区协商治理模式研究——以J市F社区为例”,《中国行政管理》,2019年第10期。[64] 王东杰,谢川豫:“多重嵌入: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的实践机制——以A省T社区为例”,《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第6期。[65] 胡小君:“从分散治理到协同治理:社区治理多元主体及其关系构建”,《江汉论坛》, 2016年第4期。[66] 耿云:“我国城市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困境及其对策”,《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67] 吴成峡,张彩云:“社区治理主体的角色认知与功能再造”,《江汉论坛》, 2018年第6期。[68] 张平,隋永强:“一核多元:多元治理视域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主体结构”,《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69] 褚庆宜,赵晓峰:“组织场域视角下党组织引领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实践逻辑——以苏南永联村为例”,《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70] 黄建:“城市社区治理体制的运行困境与创新之道——基于党建统合的分析视角”,《探索》,2018年第6期。[71]许爱梅,崇维祥:“结构性嵌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实现机制”,《党政研究》,2019年第4期。[72] 邹东升:“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探索、短板与完善”,《国家治理》,2019年第38期。[73] 师林,孔德永:“制度-效能: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创新实践——以天津市‘战区制、主官上、权下放’模式为例”,《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20年第1期。[74] 王玉柳:“人文关怀化解社区争端:表征、价值与路径选择”,《黑河学刊》,2021年第6期。[75] 刘红凛:“党的利益协调能力:内涵、功能与先进性要求”,《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8期。[76] 周胜强,罗绍康:“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在创新社区治理中的功能研究——以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视角”,《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5期。[77] 李永胜,张玉容:“基层党建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作用、问题及创新研究”,《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78] 刘波,方奕华,彭瑾:“‘多元共治’社区治理中的网络结构、关系质量与治理效果——以深圳市龙岗区为例”,《管理评论》,2019年第9期。[79] 王世强:“构建社区共同体:新时代推进党建引领社区自治的有效路径”,《求实》,2021年第3期。[80] 王德福:“催化合作与优化协作: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实现机制”,《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81] 陈毅,何萌:“政党主导旧城改造: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与服务供给——以上海市S区58个旧街坊整体改造为例”,《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21年第3期。[82] 孙珠峰,胡近:“‘元治理’理论研究:内涵、工具与评价”,《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83] 赵聚军、张雪莉:“城市基层治理中的居民参与与基层管理体制优化——基于四个异质性小区的调查”,《中国行政管理》,2019年第3期。[84] 徐宏宇:“城市社区合作治理的现实困境”,《城市问题》,2017年第6期。[85] 张开云,叶浣儿,徐玉霞:“多元联动治理:逻辑、困境及其消解”,《中国行政管理》,2017年第6期。[86] 韦仕祺:“公共精神的失落根源与矫治”,《人民论坛》,2019年第24期。 [87] 田毅鹏,薛文龙:“城市管理‘网格化’模式与社区自治关系刍议”,《学海》,2012年第3期。[88] 胡小君:“从分散治理到协同治理:社区治理多元主体及其关系构建”,《江汉论坛》,2016年第4期。[89] 彭勃,吴金鹏:“以空间治理破解基层党建‘科层化旋涡’”,《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二、国外参考文献(一)外文著作[90] WALLJASPER J,Great Neighborhood Book: A Do It Your-self Guide to PalaceMaking ,Gabriola, BC: New Society Publishers, 2007.[91] TONNIES F,Community and society, East Lansin: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1957.[92] MCKENZIERD,The neighborhood,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8.[93] Maclver R M,Community: a sociological study,being an attempt to set out native&fundamental laws,London Routledge,2012. [94] Ro Harmel and Ko Zandana,Parties and It’s Conditions,Essex: Longman Press,1982.(二)外文期刊[95] Zhurnalov M,“Party building as experiment,”BALKANISTIC FORUM,2019. [96] Thornton P M,“The Advance of the Party: Transformation or Takeover of Urban Grassroots Society,”China Quarterly, 2013.[97] Ann-Kristin K, “The Effects of Membership Decline on Party Organisations in Europe,”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 2015. [98] Wattal S, Schuff D, Mandviwalla M, etal, “Web 2.0 and Politics: The 2008 U.S. Presidential Election and an E-Politics Research Agenda,”MIS Quarterly, 2010.[99] Hanel K, Marschall S, “The Usage of Online Collaboration Platforms by Parties: Strengthening the ' Party on the Ground' or the ' Party in Central Office'?”German Politics & Society, 2013.[100] Wattal S, Schuff D, Mandviwalla M, etal,“Web 2.0 and Politics: The 2008 U.S. Presidential Election and an E-Politics Research Agenda,”MIS Quarterly, 2010.[101] Van Dyck B,External Appeal, “Internal Dominance: How Party Leaders Contribute to Successful Party Building,”LATIN AMERICAN POLITICS AND SOCIETY, 2018. [102] Richard Lang,Dietmar Roessl,“Contextualizing the Governance of Community Co-operatives:Evide nce from Austria and Germany,”VOLUNTA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oluntary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2011.[103]McKieran L,Kim S,Lasker R,“Collaboration: Learning the Basics of Community Governance,”Community, 2000.[104]Chris A, Alison G,“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2008.

提交日期

2025-07-01

引用参考

宋子兰. 党建引领社区多元共治的实践困境与优化路径研究——以重庆市Y社区为例[D]. 西南政法大学,2025.

全文附件授权许可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署名

  • dc.title
  • 党建引领社区多元共治的实践困境与优化路径研究——以重庆市Y社区为例
  • dc.title
  • Research on the Practical Dilemmas and Optimization Paths of Party-building Leadership in Community Multi-governance -Taking Y Community in Chongqing City as an Example
  • dc.contributor.schoolno
  • 20220302001236
  • dc.contributor.author
  • 宋子兰
  • dc.contributor.affiliation
  •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dc.contributor.degree
  • 硕士
  • dc.contributor.childdegree
  • 法学硕士学位
  • dc.contributor.degreeConferringInstitution
  • 西南政法大学
  • dc.identifier.year
  • 2025
  • dc.contributor.direction
  • 政治学理论
  • dc.contributor.advisor
  • 王涛
  • dc.contributor.advisorAffiliation
  •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dc.language.iso
  • 中文
  • dc.subject
  • 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多元主体
  • dc.subject
  • Party building leads; Community governance; Multiple subjects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社区是基层治理的最基本单元,社区治理的成效不仅能够反映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在基层的落实程度,而且还会影响着“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了完善社会治理体制的路径,即强化党委的领导地位,明确政府的责任担当,促进社会力量协同参与,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并确保法治成为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有力保障。由此可见,在社区治理场域中,多元共治是社区治理的发展方向,社区党组织作为社区各项工作和各治理主体的领导核心,在社区治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党建引领社区多元共治在实践中存在何种困境,产生这些困境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摆脱这些困境?围绕上述问题,采用案例研究法,以重庆市Y社区党建引领社区多元共治实践作为个案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社区党建负责人及关键参与者,得出Y社区党建引领多元共治中面临的实践困境。研究发现,当前Y社区党建引领社区多元共治存在的实践困境十分明显,从引领、协调、整合及服务四维行动样态来看,主要存在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力难发挥、多元主体融合度不高、基层党组织对治理资源调动不足、社区服务供给水平有待提升这四大困境。 产生党建引领社区多元共治实践困境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引领-协调-整合-服务”四个方面:一是党建过度科层化运作及监督“失灵”;二是协商平台搭建机制不完善与利益协调机制缺乏组织支持;三是社区党建资源整合机制不完善与基层党组织队伍力量相对薄弱;四是基层党组织群众工作不到位与社区社会组织人才队伍缺乏。基于党建引领社区多元共治实践困境“引领-协调-整合-服务”四个维度的原因分析,提出以下四个方面优化党建引领社区多元共治的可行路径:一是要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通过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与加强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提升党组织战斗力;二是要以协调利益关系构建社区多元共治格局,促进多元主体的利益表达,优化协商制度设计,确保各方利益得到有效平衡;三是要提升党建引领资源整合效能,通过培育多元主体的社区认同与完善社区资源整合机制,实现治理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四是优化党建引领服务水平,聚焦服务供给精准对接与完善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机制,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需求。关键词: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多元主体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Communities are the most fundamental units of grassroots govern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community governance not only reflects the implementation degree of major policies and guidelines of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but also impacts the realization of a social governance pattern characterized by joint construction, co-governance, and shared benefits. The report of the 19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explicitly outlined the path to improving the social governance system, emphasizing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Party committee's leadership role, clarifying government responsibilities, promoting collaborative participation from social forces, encourag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ensuring that rule of law serves as an indispensable strong guarantee for social governance. Therefore, in the field of community governance, multi-stakeholder co-governance i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with community party organizations playing a crucial role as the core leadership of all community work and governance subjects. The dilemmas existing in the practice of party building-led diversified community co-governance, the causes of these dilemmas, and how to overcome them are explored through a case study approach, focusing on the practice of party building-led diversified community co-governance in Y Community, Chongqing.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the party building leaders and key participants in the community, the practical dilemmas faced by Y Community in this regard were identified.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practical dilemmas faced by Y Community in implementing party building-led diversified community co-governance are evident, mainly manifesting in four aspect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leading, coordinating, integrating, and serving: the difficulty in exerting the leading role of community party organizations, low integration among diverse entities, insufficient mobilization of governance resources by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and the need to improve community service delivery levels. The reasons for these dilemmas in the practice of party building-led diversified community co-governance are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four dimensions of "leading, coordinating, integrating, and serving": firstly, excessive bureaucratization in party building operations and the "failure" of supervision; secondly, inadequate deliberative platforms and the lack of organizational support for interest coordination mechanisms; thirdly, imperfect integration mechanisms for community party building resources and a relatively weak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 team; fourthly, inadequate mass work by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and a lack of talent in community social organization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these dilemmas in the four dimensions of "leading, coordinating, integrating, and serving," the following four feasible paths are proposed to optimize party building-led diversified community co-governance: Firstly, strengthen the fighting fortress role of community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by enhancing their political functions and strengthening the ideological and work style construction of party members and cadres to improve their combat effectiveness. Secondly, build a diversified community co-governance structure by coordinating interest relationships, promoting interest expression among diverse entities, optimizing the design of consultation systems, and ensuring effective balance among the interests of all parties. Thirdly, enhance the resource integration capabilities of party building leadership by cultivating interest identification among diverse entities and improving resource integration mechanisms to achieve optimal allocation and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governance resources. Fourthly, optimize the service level under the guidance of party building by focusing on precise matching of service supply and improving the cultivation mechanism of community social organizations to better meet the needs of community residents.
  • dc.date.issued
  • 2025-05-29
  • dc.date.oralDefense
  • 2025-05-19
  • dc.relation.citedreferences
  • 一、中文参考文献(一)著作类[1] 夏征农主编:《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 [2]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3] [意]G.萨托利.《政党与政党体制》,王明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4]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5] 汪春翔:《社会组织建设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6]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 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7] 张志尧:《西方国家政党政治与政治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8]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9] [美]W·理查德·斯科特:《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利益偏好与身份认同》,杨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20年版。[10] [美]罗伯特·达尔:《论民主》,李柏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11]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12] [英]保罗·霍普:《个人主义时代之共同体重建》,沈毅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二)学位论文类、报纸文章类[13] 潘博:“党建引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运作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21年。[14] 柳林涛:“资源整合视角下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研究”,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20年。[15] “年轻干部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人民日报》,2020年10月11日。[1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人民日报》,2017年6月13日。 (三)期刊类[17] 刘冀瑗:“单位党建和社区党建互动初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18] 张书林:“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社区党建”,《探索》,2009年第3期。[19] 李永胜,张玉容:“基层党建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作用、问题及创新研究”,《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20] 张艳国,李非:“‘党建+’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独特功能和实现形式”,《江汉论坛》,2018年第12期。[21] 汪仲启:“整体性党建:破解城市楼宇党建困境的有效方式——以上海市 N 街道楼宇党建为例”,《理论视野》,2019年第1期。[22] 高同星:“关于发挥城市社区‘隐身’党员作用的思考”,《政治学研究》,2012年第1期。[23] 范德繁:“‘六联工作法’做实居民小区党建——解决好城市基层党建‘最后一米’的问题”,《人民论坛》,2019年第3期。[24] 周俊,徐久娟:“从嵌入到整合:商务楼宇党建新发展——基于上海市 H 镇的实证分析”,《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25] 任晓春:“论当代中国社区治理的主体间关系”,《中州学刊》,2012年第2期。[26] 吴成峡,张彩云:“社区治理主体的角色认知与功能再造”,《江汉论坛》,2018年第7期。[27] 赵浩华:“利益分析视角下社区治理主体间的冲突及其化解”,《行政论坛》,2021年第4期。[28] 程同顺,魏莉:“微治理:城市社区双维治理困境的回应路径”,《江海学刊》, 2017年第6期。[29] 卢玮静,赵小平,张丛丛:“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政策的困境、原因与对策—基于政策分析的视角”,《城市发展研究》,2016年第8期。[30] 徐宏宇:“城市社区合作治理的现实困境”,《城市问题》,2017年第6期。[31] 陈秀红:“从‘嵌入’到‘整合’:基层党组织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行动逻辑”,《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1年第10期。[32] 涂晓芳,刘昱彤:“嵌入式协同:基层党建与社区治理的联动——以S社区为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33] 王东杰,谢川豫:“多重嵌入: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的实践机制——以A省T社区为例”,《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20年第6期。[34] 潘博,王立峰:“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其化解路径——以社会资本为分析视角”,《社会主义研究》,2020年第5期。[35] 容志,孙蒙:“党建引领社区公共价值生产的机制与路径:基于上海‘红色物业’的实证研究”,《理论与改革》,2020年第2期。[36] 孙强强:“关系再造:基层党组织引领社区治理共同体的运行逻辑”,《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24年第1期。[37] 孙冬冬:“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的理论和实践逻辑”,《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9年第11期。[38] 孙璐:“城市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动力、实践逻辑和行动指向”,《行政与法》,2023年第12期。[39] 杨妍,王江伟:“基层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现实困境 实践创新与可行路径”,《理论视野》,2019年第4期,第78—85页。[40] 王智强,陈晓莉:“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实践经验、现实困境与提升路径”,《理论月刊》,2022年第4期。[41] 全林:“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42] 孟令辉:“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的逻辑机理、现实困境与创新路径”,《领导科学论坛》,2023年第5期。[43] 黄建:“城市社区治理体制的运行困境与创新之道——基于党建统合的分析视角”,《探索》,2018年第6期。[44] 姜晓萍,田昭:“授权赋能: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的新样本”,《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9年第5期。[45] 王立峰,潘博:“社会整合:新时代推进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求实》,2020年第2期。[46] 王艺潼:“行政重构与社会建构: 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运作逻辑”,《学习与探索》,2023年第9期。[47] 张勇杰:“多层次整合:基层社会治理中党组织的行动逻辑探析——以北京市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为例”,《社会主义研究》,2019年第6期。[48] 向春玲:“‘红色网格’: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新探索”,《科学社会主义》,2018年第5期。[49] 陈伟东,李雪萍:“社区治理主体:利益相关者”,《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2期,第71-73页。[50] 林尚立:“合理的定位:社区党建中的理论问题”,《探索与争鸣》,2000年第11期。[51] 张冬冬:“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的理论和实践逻辑”,《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9年第11期。[52] 汤彬:“基于整合的协同:城市社区统合治理的实践逻辑”,《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22年第2期。[53] 刘厚金:“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作用机制——以集体行动的逻辑为分析框架”,《社会科学》,2020年第6期。[54] 曹海军:“党建引领下的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政治学研究》,2018年第1期。[55] 张勇杰:“多层次整合:基层社会治理中党组织的行动逻辑探析——以北京市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为例”,《社会主义研究》,2019年第6期。[56] 王立峰,潘博:“社会整合:新时代推进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求实》,2020年第2期。[57] 孙萍,闫亭豫:“我国协同治理理论研究述评”,《理论月刊》,2013年第3期。[58] 徐嫣,宋世明:“协同治理理论在中国的具体适用研究”,《天津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59] 施雪华,禄琼:“中西政党政治功能比较研究”,《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10期。[60] 林尚立,赵宇峰:“政治建设的中国范式:论党建在中国发展中的重要政治作用”,《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第1期。[61] 潘泽泉,辛星:“政党整合社会: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的中国实践”,《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62] 刘顺帅:“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治理的实践机制与独特价值”,《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4年第5期。[63] 胡炎平,姜庆志:“基于共建共治共享的“1+N”社区协商治理模式研究——以J市F社区为例”,《中国行政管理》,2019年第10期。[64] 王东杰,谢川豫:“多重嵌入: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的实践机制——以A省T社区为例”,《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第6期。[65] 胡小君:“从分散治理到协同治理:社区治理多元主体及其关系构建”,《江汉论坛》, 2016年第4期。[66] 耿云:“我国城市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困境及其对策”,《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67] 吴成峡,张彩云:“社区治理主体的角色认知与功能再造”,《江汉论坛》, 2018年第6期。[68] 张平,隋永强:“一核多元:多元治理视域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主体结构”,《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69] 褚庆宜,赵晓峰:“组织场域视角下党组织引领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实践逻辑——以苏南永联村为例”,《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70] 黄建:“城市社区治理体制的运行困境与创新之道——基于党建统合的分析视角”,《探索》,2018年第6期。[71]许爱梅,崇维祥:“结构性嵌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实现机制”,《党政研究》,2019年第4期。[72] 邹东升:“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探索、短板与完善”,《国家治理》,2019年第38期。[73] 师林,孔德永:“制度-效能: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创新实践——以天津市‘战区制、主官上、权下放’模式为例”,《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20年第1期。[74] 王玉柳:“人文关怀化解社区争端:表征、价值与路径选择”,《黑河学刊》,2021年第6期。[75] 刘红凛:“党的利益协调能力:内涵、功能与先进性要求”,《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8期。[76] 周胜强,罗绍康:“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在创新社区治理中的功能研究——以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视角”,《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5期。[77] 李永胜,张玉容:“基层党建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作用、问题及创新研究”,《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78] 刘波,方奕华,彭瑾:“‘多元共治’社区治理中的网络结构、关系质量与治理效果——以深圳市龙岗区为例”,《管理评论》,2019年第9期。[79] 王世强:“构建社区共同体:新时代推进党建引领社区自治的有效路径”,《求实》,2021年第3期。[80] 王德福:“催化合作与优化协作: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实现机制”,《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81] 陈毅,何萌:“政党主导旧城改造: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与服务供给——以上海市S区58个旧街坊整体改造为例”,《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21年第3期。[82] 孙珠峰,胡近:“‘元治理’理论研究:内涵、工具与评价”,《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83] 赵聚军、张雪莉:“城市基层治理中的居民参与与基层管理体制优化——基于四个异质性小区的调查”,《中国行政管理》,2019年第3期。[84] 徐宏宇:“城市社区合作治理的现实困境”,《城市问题》,2017年第6期。[85] 张开云,叶浣儿,徐玉霞:“多元联动治理:逻辑、困境及其消解”,《中国行政管理》,2017年第6期。[86] 韦仕祺:“公共精神的失落根源与矫治”,《人民论坛》,2019年第24期。 [87] 田毅鹏,薛文龙:“城市管理‘网格化’模式与社区自治关系刍议”,《学海》,2012年第3期。[88] 胡小君:“从分散治理到协同治理:社区治理多元主体及其关系构建”,《江汉论坛》,2016年第4期。[89] 彭勃,吴金鹏:“以空间治理破解基层党建‘科层化旋涡’”,《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二、国外参考文献(一)外文著作[90] WALLJASPER J,Great Neighborhood Book: A Do It Your-self Guide to PalaceMaking ,Gabriola, BC: New Society Publishers, 2007.[91] TONNIES F,Community and society, East Lansin: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1957.[92] MCKENZIERD,The neighborhood,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8.[93] Maclver R M,Community: a sociological study,being an attempt to set out native&fundamental laws,London Routledge,2012. [94] Ro Harmel and Ko Zandana,Parties and It’s Conditions,Essex: Longman Press,1982.(二)外文期刊[95] Zhurnalov M,“Party building as experiment,”BALKANISTIC FORUM,2019. [96] Thornton P M,“The Advance of the Party: Transformation or Takeover of Urban Grassroots Society,”China Quarterly, 2013.[97] Ann-Kristin K, “The Effects of Membership Decline on Party Organisations in Europe,”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 2015. [98] Wattal S, Schuff D, Mandviwalla M, etal, “Web 2.0 and Politics: The 2008 U.S. Presidential Election and an E-Politics Research Agenda,”MIS Quarterly, 2010.[99] Hanel K, Marschall S, “The Usage of Online Collaboration Platforms by Parties: Strengthening the ' Party on the Ground' or the ' Party in Central Office'?”German Politics & Society, 2013.[100] Wattal S, Schuff D, Mandviwalla M, etal,“Web 2.0 and Politics: The 2008 U.S. Presidential Election and an E-Politics Research Agenda,”MIS Quarterly, 2010.[101] Van Dyck B,External Appeal, “Internal Dominance: How Party Leaders Contribute to Successful Party Building,”LATIN AMERICAN POLITICS AND SOCIETY, 2018. [102] Richard Lang,Dietmar Roessl,“Contextualizing the Governance of Community Co-operatives:Evide nce from Austria and Germany,”VOLUNTA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oluntary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2011.[103]McKieran L,Kim S,Lasker R,“Collaboration: Learning the Basics of Community Governance,”Community, 2000.[104]Chris A, Alison G,“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2008.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