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城市基层综合执法机制研究——基于沙街执法的经验

Research on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Grass-roots Comprehensive Law Enforcement in Megacities--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law enforcement in Sha Street

传播影响力
本库下载频次:
本库浏览频次:
CNKI下载频次:0

作者:

雷霞

导师:

周振超;周尚君

导师单位: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

学位:

博士

语种:

中文

关键词:

超大城市;基层综合执法;条块关系;运行机制;“大综合一体化”

摘要:

综合执法发端于城市管理实践,是城市治理的重要内容。超大城市在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中具有牵引性作用,推进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一个关键任务就是推动多层次多领域和全要素的依法治理,深化基层综合执法改革。随着治理重心下移,执法权下放和执法力量下沉重塑了基层执法样态。街道处于行政组织体系的末端,街道综合执法组织以一种结构性力量嵌入传统条线式执法模式,是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的关键切口。在此背景下,街道综合执法作为全新的执法模式,何以产生,又如何运行,影响其运行的深层次结构性要素有哪些?这是本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超大城市基层综合执法不仅是国家治理的一种制度设计,更是基层治理的一种运行机制,为理解“中国之治”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素材,是“讲好中国治理故事”的理论窗口。现有研究要么侧重行政执法的规范分析,理论分析范式过于宏大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基层治理实践;要么偏重某一执法领域的具体行动过程,理论概括受困于微观个案难以提升,总体上缺乏将超大城市基层综合执法实践讲具体、讲清楚、讲深刻的理论成果。有鉴于此,本研究以街道这一城市基层行政组织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结构—过程”的分析框架来描述超大城市基层综合执法运行的基本样态,由此提炼出城市基层综合执法运行的内在机理和制度逻辑。除引言、结论外,文章主体部分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分析超大城市基层综合执法的现实动因。城市治理在不同时序面对不同的治理任务,进而产生了不同执法需求。超大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晴雨表,面临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解决的最前沿最复杂最迫切的治理问题。面对大城体制与基层治理的张力,基层综合执法改革需要重点突破基层治理需求与行政执法权责倒挂冲突,调和繁杂治理事务和基层碎片治理矛盾。超大城市基层综合执法是大城治理乃至大国之治秩序维度的要件,将超大城市“大体制”与综合执法“小板块”进行融通,有利于实现大城精治的治理目标。第二章讨论超大城市基层综合执法的组织体制。综合执法本身就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一部分,理解基层综合执法运行的深层机理,需要回归国家治理体制本身。超大城市基层综合执法是条块体制下中央顶层设计与地方试点实践的结果,其历史变迁总体上呈现出从横向维度行政处罚权集中的条条整合,到部门内部“小综合”的条块有限协作,再到纵向维度执法重心下沉的演进过程。条块关系从纵向权责配置和横向资源整合两个方面形塑着基层综合执法的组织结构与运行过程。目前,国内超大城市正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基层综合执法模式,通过“一支队伍管执法”实现重心下沉与资源整合。在建立健全“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过程中,渝西沙街成立综合执法组织,通过下沉执法权限和执法力量下沉实现街道综合执法组织实体化,重构执法体制机制与条块关系。第三章第四章是超大城市基层综合执法运行机制的具体展开。其中,第三章探讨在行政体制内部,超大城市基层综合执法的科层运行机制。行政本身就是构成政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分析超大城市基层综合执法运行过程,不能就行为谈行为,还需要将“政治带进来”。因此,在借鉴比较政治学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分析框架基础上,针对中国科层组织特有情境提出“输入—调控—输出—反馈”新的理论框架,以解释基层综合执法科层运作过程。中国共产党政治资源的“输入”是构建超大城市基层综合执法合法性权威的基础,科层体制内部调控机制的“转换”是维持超大城市基层综合执法有效行动的关键,多跨协同执法的行动“输出”是回应基层社会治理需求的突出表现,技术治理的及时“反馈”是超大城市基层综合执法内部要素有机衔接的保障。第四章分析在街头一线执法场域中,超大城市基层综合执法的具体行动机制。在超大城市基层治理实践中,体制内的正式执法队员和街道聘用的协管员,成为事实上的街头空间权力代理人,因此可将其共同称为基层一线行政人员。而为了与正式执法队员区分,本研究将协管员称为非正式一线行政人员。超大城市基层综合执法组织运行主要依靠科层结构约束机制和治理情境形塑机制。在组织管理上,非正式一线行政人员的组织管理模式参考了科层体制内部的层级结构控制机制和承包责任制,具有明显的制度依赖特征。在具体行动中,一线行政人员会根据领导注意力和治理事件的发展方向,不断转换执法场域,由简及繁分别采取例行常规、劝离现场和多元共治行动策略。第五章讨论超大城市基层综合执法运行限度、制度根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的方法路径。基层综合执法在大城治理过程中具有重塑执法体制、整合条块资源、回应治理需求等功能,但也造成了基层社会行政权力的再延伸和科层权威再强化,并产生了科层体制内部运行中的职能耗散以及街头执法场域中的职责错位等意外后果。超大城市基层综合执法运行限度是多重因素复合作用的结果。但究其制定根源,超大城市科层任务和基层社会需求的双向压力不断形塑街道综合执法“沙漏型体制”。在此体制框架下,“职能—任务—资源”失衡,基层综合执法机构负荷加重,导致执法效能降低且无法自我纠正其运行限度。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基层执法的结构性要素和过程性要素着手,在“职责序构”中尝试优化基层综合执法运行机制,推动实现超大城市整体统合与精细治理。超大城市基层综合执法是大城治理与基层需求张力形塑的结果,它与国家治理体系的运行存在着深层次的逻辑碰撞,这是理解基层综合执法何以产生与何以运作的主线。基层综合执法是国家治理对一统体制与有效治理张力调适的结果。将区县级执法权限和资源下放基层,保障基层执法有人有权有物,回应了基层“看得着的管不着”执法难题。通过对沙街综合执法实践进行个案深描,复刻了超大城市基层综合执法运行的全过程,呈现出以结构调整应对功能变迁的总特征。中国共产党高位推动、执法为民价值导向和治理技术有效赋能,重塑着基层综合执法体制机制,推动基层执法从“行为化执法”到“功能性治理”转变。

参考文献:

一、中文参考文献(一)经典著作与相关文件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城市工作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年版。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4.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纲要》,北京: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1年版。5.《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编写组:《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7.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8.习近平:《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年版。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1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12.《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13.《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21年版。14.《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二)中文著作类15.陈柏峰:《法律的经验研究方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版。16.杨旎:《超大城市治理精细化的逻辑与路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版。 17.周少来:《制度逻辑与基层治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版。18.黄晓春:《特大城市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19.付子堂主编:《法理学初阶》(第六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21年版。20.张静:《社会治理:组织、观念与方法》,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21.李皋:《基层治理七十年》,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9年版。22.陈辉:《城市基层治理的演进逻辑与善治路径》,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23.卓泽渊:《法政治学研究》(第三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18年版。24.崔卓兰等:《基层行政执法风险防控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18年版。25.翟学伟:《中国人行动的逻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版。26.周雪光:《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一个组织学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版。27.张文显:《法治中国的理论建构》,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28.蒋晓伟:《城市治理法治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年版。29.景跃进等:《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30.黄耿志:《城市摊贩的社会经济根源与空间政治》,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31.戢浩飞:《治理视角下行政执法方式变革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32.田祚雄:《变革社会中的街道办事处治理体制研究》,武汉:武汉出版社,2015年版。33.贺雪峰:《新乡土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34.苏力:《送法下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35.张文显主编:《法理学》(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年版。36.王波:《执法过程的性质:法律在一个城市工商所的现实运行》,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37.王敬波:《城市管理与行政执法》, 北京:研究出版社,2011年版。38.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39.周振超:《当代中国政府“条块关系”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40.徐勇:《现代国家乡土社会与制度建构》,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年版。41.于显洋:《组织社会学》(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42.黄凤祝:《城市与社会》,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43.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44.周黎安:《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治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45.李培林、李强、马戎:《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46.肖金明、冯威主编:《行政执法过程论》,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47.周天勇等:《中国行政体制改革30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48.吴毅:《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49.周平:《当代中国地方政府》,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50.姜明安主编:《行政程序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51.潘小娟等:《城市基层权力重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52.薛刚凌:《行政体制改革研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53.苏力主编:《法律和社会科学》(第一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年版。54.顾培东:《社会冲突与诉讼机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55.姜明安:《行政执法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56.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57.强世功:《法制与治理——国家转型中的法律》,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58.叶必丰:《行政行为效力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59.尹保云:《什么是现代化:概念与范式的探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60.刘星:《语境中的法学与法律》,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61.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62.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63.孙笑侠:《法律对行政的控制——现代行政法的法理解释》,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64.强世功:《惩罚与法治》,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65.深荣华:《现代法治政府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66.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北京:中国政法人学出版社,1999年版。67.孙笑侠:《法律对行政的控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版,1999年版。68.胡建淼:《行政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69.谢庆奎等:《中国地方政府体制概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版。70.刘旺洪:《行政与法治——中国行政法制现代化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三)中文译著类71.[美]詹姆斯·C·斯科特:《支配与抵抗艺术:潜隐剧本》,王佳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72.[美]劳伦斯·弗里德曼:《法律如何影响人的行为》,邱遥堃译,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21年版。73.[美]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和行动的理论》,张磊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74.[德]马克斯·韦伯:《支配社会学》,康乐、简惠美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20年版。75.[美]乔恩·埃尔斯特:《解释社会行为:社会科学的机制视角》,刘骥等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76.[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版。77.[法]米歇尔·克罗齐耶、埃哈尔·费埃德伯格:《行动者与系统:集体行动的政治学》,张月等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17年版。78.[美]安东尼·唐斯:《官僚制内幕》,郭小聪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79.[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纲要》,李康、李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80.[美]亨利·列斐伏尔:《空间与政治》(第二版),李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81.[法]布尔迪厄、[美]华康德:《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82.[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83.[美]塔尔科特·帕森斯著:《社会行动的结构》,张明德、夏遇南、彭刚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年版。84.[美]弗兰克·古德诺:《政治与行政——政府之研究》,丰俊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85.[美]W·理查德·斯科特、杰拉尔德·F·戴维斯:《组织理论:理性、自然与开放系统的视角》,高俊山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86.[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第一卷),阎克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87.[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第二卷),阎克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88.[法]让·皮埃尔·戈丹:《何谓治理》,钟震宇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89.[美]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冯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年版。90.[美]沃尔特·W.鲍威尔、保罗·J.迪马吉奥:《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姚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91.[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著:《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郑世平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92.[美]B·盖伊·彼得斯:《官僚政治》,聂露、李姿姿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93.[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94.[美]彼得·布劳、马歇尔·梅耶:《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马戎、时宪民、邱泽奇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95.[法]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敬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96.[美]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王海龙、张家宣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97.[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年版。98.[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四)期刊论文类99.郭胜习:“综合执法权下沉乡镇街道的实践样态、现实困境与法治回应”,《行政法学研究》,2024年第4期。100.王琳琳、包万超:“数字治理与行政执法改革:技术、制度与价值”,《中国行政管理》,2024年第1期。101.梁平:“新时代法治型国家治理的理论阐释”,《法学论坛》,2024年第1期。102.郭忠:“党政体制下德法合治的治理效能”,《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3期。103.叶贵仁、蔡龚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过程中的多维结构变迁与能动者策略”,《理论与改革》,2024年第1期。104.宋晔琴、顾丽梅、张扬:“数字平台何以赋能超大城市敏捷治理——基于组织边界跨越视角的分析”,《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24年第1期。105.杨治坤:“行政处罚权下沉乡镇的性质定位——以《行政处罚法》第24条为分析对象”,《法学》,2023第12期。106.周尚君:“从执法个案到一般理论:法学研究方法论反思”,《政治与法律》,2023年第1期。107.王丛虎、骆飞:“超大城市推进综合行政执法的改革逻辑与未来进路——基于北京市行政执法改革的纵向多案例”,《中国行政管理》,2023年第11期。108.陈明辉:“行政执法权下放的地方实践及其法治优化”,《行政法学研究》,2023年第3期。109.金晓伟:“‘基层一支队伍管执法’:制度逻辑、实践探索与规范路径”,《治理研究》,2023年第4期。110.吴晓林:“城市基层治理的历史传统与现代化进程”,《学术月刊》,2023年第9期。111.周振超、黄洪凯:“中国条块体制的内涵意蕴与独特功能”,《学术界》,2023年第1期。112.吴春来、赵晓峰、李立:“条块关系与基层执法权属地化的结构困境——Y镇‘乡镇综合行政执法’的个案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22年第9期。113.叶必丰:“行政机关间的事务委托和职权委托”,《中国法学》,2022年第3期。114.丁煌、李雪松:“基层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何以发生:一个结构试验情境的分析视角——以W市改革试点为例”,《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115.卢护锋:“行政执法权全面下移的组织法回应”,《政治与法律》,2022年第1期。116.付子堂、付承为:“国家治理法治化的若干问题研究”,《兰州学刊》,2022年第5期。117.杜辉:“生态环境执法体制改革的法理与进阶”,《江西社会科学》,2022年第8期。118.杨文明等:“基层城管执法的行动逻辑:从策略到行动的权衡与选择”,《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22年第3期。119.周尚君:“地方政府的价值治理及其制度效能”,《中国社会科学》, 2021年第5期。120.李辰星、肖竹:“城市基层综合行政执法的发展导向与实践进路”,《学习与实践》,2021年第12期。121.陈柏峰:“法律经验研究的主要渊源与典型进路”,《中国法律评论》,2021年第5期。122.李小萍:“街道办事处实施行政处罚的司法审查:逻辑与路径”,《江西社会科学》2021年第12期。123.骆梅英、黄柳建:“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中的权限配置”,《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124.江国华、姜梦婷:“乡镇行政执法改革的功能模式与配套机制”,《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21年第6期。125.谢寄博、王思锋:“中国共产党保证执法的实践逻辑——以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为视角”,《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126.李利文:“执法堕距:政策执行在基层缘何容易走样?——基于D村违法建设综合整治案例的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21年第8期。127.叶必丰:“执法权下沉到底的法律回应”,《法学评论》,2021年第3期。128.高鸿:“行政行为自我纠正的制度构建”,《中国法律评论》,2021年第3期。129.朱涛:“管理合法性:城市基层政府的法律行动研究”,《社会学研究》,2021年第3期。130.申来津、白森文:“以人民为中心的行政执法:核心理念、影响因素与实践模式”,《学术交流》,2020年第12期。131.黄锫:“为什么选择性执法? 制度动因及其规制”,《中外法学》,2021年第3期.132.吕普生、张梦慧:“执法召集制:‘吹哨报到’机制如何使综合执法运转起来”,《河南社会科学》,2021年第2期。133.郭晓雨:“行政执法的技术治理逻辑——基于对执法案卷制作的‘行为—过程’分析”,《法制与社会发展》,2021年第2期。134.陈柏峰:“乡村基层执法的空间制约与机制再造”,《法学研究》,2020年第2期。135.李利平、吕同舟:“省以下地方政府纵向职责配置的新趋势及配置模式探索——基于对五个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观察”,《行政管理改革》,2020年第11期。136.李雪松:“中国基层综合行政执法的改革逻辑:一个‘嵌入性’的新议题”,《学习与实践》2020年第10期。137.杨丹:“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理念、法治功能与法律限制”,《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138.黄文艺:“中国政法体制的规范性原理”,《法学研究》, 2020年第4期。139.金国坤:“基层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与《行政处罚法》的修改”,《行政法学研究》,2020年第2期。140.吕普生、吕忠:“中国基层执法中的相机选择:从策略赋权到话语使用”,《中国行政管理》,2020年第2期。141.刘国乾:“效能导向的综合执法改革原理与操作”,《法学家》,2020年第6期。142.石亚军、王琴:“以整体性重构推进市场监管和执法体制改革”,《东岳论丛》,2020年第1期。143.杨杨、于水:“城市综合行政执法柔性治理失灵:发生逻辑与矫正策略”,《城市发展研究》,2020年第2期。144.陈金钊:“提升国家治理的法治能力”,《理论探索》,2020年第1期。145.赵树坤、张晗:“法律规则逻辑结构理论的变迁及反思”,《法制与社会发展》,2020年第1期。146.陈柏峰:“中国法治社会的结构及其运行机制”,《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第1期。147.雷磊:“‘地方法制’能够成为规范性概念吗”,《中国法律评论》,2019年第3期。148.周振超:“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条块关系的视角”,《江苏社会科学》,2019年第3期。149.吕德文:“作为法律隐喻的‘猫鼠游戏’城管执法的另一种观察视角”,《中外法学》,2019年第2期150.姜城:“系统论视角下的行政执法风险防控”,《当代法学》,2019年第6期。151.李强:“‘局队合一’: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方向和实现路径——基于J省R市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实践的思考”,《中国行政管理》,2019年第8期。152.周振超、宋胜利:“治理重心下移视野中街道办事处的转型及其路径”,《理论探讨》,2019年第2期。153.孙柏瑛、张继颖:“解决问题驱动的基层政府治理改革逻辑——北京市“吹哨报到”机制观察”,《中国行政管理》,2019年第4期。154.赵孟营:“超大城市治理:国家治理的新时代转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8年第4期。155.郭栋:“城市流浪乞讨基层行政治理的困境与出路——以符号互动为理论基点”,《中国法律评论》,2018年第4期。156.张克:“合理设置地方机构的路径选择”,《行政管理改革》,2018年第11期。157.柳正权、甘明生:“城市街道办事处管理体制的缺陷及其制度完善——以武汉市为样本”,《理论月刊》,2018年第8期。158.熊樟林:“权力挂起:行政组织法的新变式?”,《中国法学》,2018年第1期。159.陈柏峰、刘磊:“基层执法的‘双轨制’模式——以计划生育执法为例”,《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160.吴晓林:“结构依然有效:迈向政治社会研究的‘结构-过程’分析范式”,《政治学研究》,2017年第2期。161.王丛虎、刘卿斐:“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模式与适用研究——基于基层高绩效执法组织的构建”,《中国行政管理》,2017年第12期。162.叶敏:“从运动式治理方式到合力式治理方式:城市基层行政执法体制变革与机制创新”,《行政论坛》,2017年第5期。163.陶振:“大都市管理综合执法的体制变迁与治理逻辑——以上海为例”,《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164.夏德峰:“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难题及其破解”,《中国行政管理》,2016年第6期。165.侯猛:“当代中国政法体制的形成及意义”,《法学研究》,2016年第6期。166.夏德峰:“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难题及其破解”,《中国行政管理》,2016年第6期。167.吴晓霞:“当代中国城市基层治理的历史演进”,《当代中国史研究》,2016年第2期。168.陈柏峰:“基层社会的弹性执法及其后果”,《法制与社会发展》,2015年第5期。169.刘磊:“执法吸纳政治:对城管执法的一个解释框架”,《政治学研究》,2015年第6期。170.郑才法:“深化县域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对策与建议”,《中国行政管理》,2015年第10期。171.王敬波:“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改革研究”,《中国法学》,2015年第4期。172.戴治勇:“基于执法经济学对收支分离与执法激励的分析”,《天府新论》,2015年第5期。173.郭栋:“如何实现法治之下的和谐——城管执法中两种共存关系的法学分析”,《中国法律评论》,2015年第1期。174.王敬波:“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改革研究”,《中国法学》,2015年第4期。175.陆幸福:“何种改革通向现代法治? ”,《法制与社会发展》,2015年第5期。176.黄文艺:“法治中国的内涵分析”,《社会科学战线》,2015年第1期。177.马长山:“‘法治中国’建设的转向与策略”,《环球法律评论》,2014年第1期。178.雷磊:“执法者如何看待法律”,《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年第5期。179.马怀德:“健全综合权威规范的行政执法体制”,《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年第12期。180.张春林:“综合行政执法的行政救济若干问题研究”,《学术论坛》,2013年第12期。181.刘恒、黄泽萱:“政府管制与行政执法的变革”,《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182.欧阳志刚:“论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的正当性”,《求索》,2012年第3期。183.徐加喜:“论行政执法的法源冲突及其解决途径”,《政治与法律》,2012年第3期。184.饶常林、常健:“我国城市街道办事处管理体制变迁与制度完善”,《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2期。185.付子堂、何青洲:“当代中国政法语境中‘人民’的意蕴”,《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186.姚建宗:“法律的政治逻辑阐释”,《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2期。187.吕尚敏:“行政执法人员的行动逻辑——基于典型行政执法事件的分析”,《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188.戴治勇:“选择性执法”,《法学研究》,2008年第4期。189.赵树坤:“‘紧张’何以消解?——冲突治理的另类视角考察”,《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第4期。190.邓刚宏:“行政执法适用依据问题研究”,《政治与法律》,2005年第2期。191.史文清:“行政执法权力配置的几个问题”,《理论前沿》,2004年第20期。192.彭勃:“国家权力与城市空间:当代中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变革”,《社会科学》,2006年第9期。193.周祖成:“法律与权力关系的调整及其社会化发展”,《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194.姜明安:“论行政执法”,《行政法学研究》,2003年第4期.(五)学位论文类195.王中女:“限度与能动性的张力:城市基层治理中的国家能力”,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22年。196.胡敬阳:“论城管执法的社会认同”,西南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22年。197.陈念平:“城管执法的科层运作机制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21年。 198.郭晓雨:“地方政府依法治理的运作技术与制度逻辑”,西南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20年。199.李梦侠:“当代中国基层行政执法能力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19年。200.郝李坤:“我国县域行政执法改革研究”,云南大学博士论文,2019年。201.翟磊:“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问题研究”,华东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20年。202.吕尚敏:“行政执法人员的行动逻辑”,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12年。二、外文参考文献(一)著作类203.John Wilson, Understanding Journalism: A Guide to Issues, London: Routledge,1996.204.Douglass C. North,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205.Michael Lipsky, Street-Level Bureaucracy, New York: Russel Sage,1980.206.Erving Goffman, Gender Advertisements, New York: Harper & Row,1979.207.Maurice Freedman, The study of Chinese societ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208.Goffman E, Relations in Public, New York: Basic Books,1971.(二)论文类209.Illoong Kwon I. "Motivation, discretion, and corruptio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Vol. 24, No. 3, 2014.210.Kirk Emerson & Tina Nabatchi & Stephen Balogh,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for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Vol. 22, No. 1, 2012.211.Linda Wong & Bernard Poon, "From Serving Neighbors to Recontrolling Urban Society: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Community Policy," China Information, Vol. 19, No. 3, 2005.212.Yasheng Huang, "Managing Chinese Bureaucrats: An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Perspective," Political Studies, Vol. 50, No. 1, 2002.213.Chris Jones, "Voices from the front line: State social workers and new Labour,"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Vol. 31, No. 4, 2001.214.Erving Goffman, "The Interaction Order,"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 48, No. 1, 1983.215.Woodrow Wilson, "The study of Administration,"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No. 2, 1887.

学科:

法学理论

提交日期

2024-12-31

引用参考

雷霞. 超大城市基层综合执法机制研究——基于沙街执法的经验[D]. 西南政法大学,2024.

全文附件授权许可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署名

  • dc.title
  • 超大城市基层综合执法机制研究——基于沙街执法的经验
  • dc.title
  • Research on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Grass-roots Comprehensive Law Enforcement in Megacities--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law enforcement in Sha Street
  • dc.contributor.schoolno
  • B2021030101010
  • dc.contributor.author
  • 雷霞
  • dc.contributor.affiliation
  •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dc.contributor.degree
  • 博士
  • dc.contributor.childdegree
  • 法学博士学位
  • dc.contributor.degreeConferringInstitution
  • 西南政法大学
  • dc.identifier.year
  • 2024
  • dc.contributor.direction
  • 综合执法、基层治理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周振超,周尚君
  • dc.contributor.advisorAffiliation
  •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
  • dc.language.iso
  • 中文
  • dc.subject
  • 超大城市,基层综合执法,条块关系,运行机制,“大综合一体化”
  • dc.subject
  • mega-cities; comprehensive law enforcement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Tiao-Kuai relationship; operation mechanism; "big comprehensive integration"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综合执法发端于城市管理实践,是城市治理的重要内容。超大城市在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中具有牵引性作用,推进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一个关键任务就是推动多层次多领域和全要素的依法治理,深化基层综合执法改革。随着治理重心下移,执法权下放和执法力量下沉重塑了基层执法样态。街道处于行政组织体系的末端,街道综合执法组织以一种结构性力量嵌入传统条线式执法模式,是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的关键切口。在此背景下,街道综合执法作为全新的执法模式,何以产生,又如何运行,影响其运行的深层次结构性要素有哪些?这是本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超大城市基层综合执法不仅是国家治理的一种制度设计,更是基层治理的一种运行机制,为理解“中国之治”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素材,是“讲好中国治理故事”的理论窗口。现有研究要么侧重行政执法的规范分析,理论分析范式过于宏大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基层治理实践;要么偏重某一执法领域的具体行动过程,理论概括受困于微观个案难以提升,总体上缺乏将超大城市基层综合执法实践讲具体、讲清楚、讲深刻的理论成果。有鉴于此,本研究以街道这一城市基层行政组织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结构—过程”的分析框架来描述超大城市基层综合执法运行的基本样态,由此提炼出城市基层综合执法运行的内在机理和制度逻辑。除引言、结论外,文章主体部分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分析超大城市基层综合执法的现实动因。城市治理在不同时序面对不同的治理任务,进而产生了不同执法需求。超大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晴雨表,面临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解决的最前沿最复杂最迫切的治理问题。面对大城体制与基层治理的张力,基层综合执法改革需要重点突破基层治理需求与行政执法权责倒挂冲突,调和繁杂治理事务和基层碎片治理矛盾。超大城市基层综合执法是大城治理乃至大国之治秩序维度的要件,将超大城市“大体制”与综合执法“小板块”进行融通,有利于实现大城精治的治理目标。第二章讨论超大城市基层综合执法的组织体制。综合执法本身就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一部分,理解基层综合执法运行的深层机理,需要回归国家治理体制本身。超大城市基层综合执法是条块体制下中央顶层设计与地方试点实践的结果,其历史变迁总体上呈现出从横向维度行政处罚权集中的条条整合,到部门内部“小综合”的条块有限协作,再到纵向维度执法重心下沉的演进过程。条块关系从纵向权责配置和横向资源整合两个方面形塑着基层综合执法的组织结构与运行过程。目前,国内超大城市正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基层综合执法模式,通过“一支队伍管执法”实现重心下沉与资源整合。在建立健全“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过程中,渝西沙街成立综合执法组织,通过下沉执法权限和执法力量下沉实现街道综合执法组织实体化,重构执法体制机制与条块关系。第三章第四章是超大城市基层综合执法运行机制的具体展开。其中,第三章探讨在行政体制内部,超大城市基层综合执法的科层运行机制。行政本身就是构成政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分析超大城市基层综合执法运行过程,不能就行为谈行为,还需要将“政治带进来”。因此,在借鉴比较政治学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分析框架基础上,针对中国科层组织特有情境提出“输入—调控—输出—反馈”新的理论框架,以解释基层综合执法科层运作过程。中国共产党政治资源的“输入”是构建超大城市基层综合执法合法性权威的基础,科层体制内部调控机制的“转换”是维持超大城市基层综合执法有效行动的关键,多跨协同执法的行动“输出”是回应基层社会治理需求的突出表现,技术治理的及时“反馈”是超大城市基层综合执法内部要素有机衔接的保障。第四章分析在街头一线执法场域中,超大城市基层综合执法的具体行动机制。在超大城市基层治理实践中,体制内的正式执法队员和街道聘用的协管员,成为事实上的街头空间权力代理人,因此可将其共同称为基层一线行政人员。而为了与正式执法队员区分,本研究将协管员称为非正式一线行政人员。超大城市基层综合执法组织运行主要依靠科层结构约束机制和治理情境形塑机制。在组织管理上,非正式一线行政人员的组织管理模式参考了科层体制内部的层级结构控制机制和承包责任制,具有明显的制度依赖特征。在具体行动中,一线行政人员会根据领导注意力和治理事件的发展方向,不断转换执法场域,由简及繁分别采取例行常规、劝离现场和多元共治行动策略。第五章讨论超大城市基层综合执法运行限度、制度根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的方法路径。基层综合执法在大城治理过程中具有重塑执法体制、整合条块资源、回应治理需求等功能,但也造成了基层社会行政权力的再延伸和科层权威再强化,并产生了科层体制内部运行中的职能耗散以及街头执法场域中的职责错位等意外后果。超大城市基层综合执法运行限度是多重因素复合作用的结果。但究其制定根源,超大城市科层任务和基层社会需求的双向压力不断形塑街道综合执法“沙漏型体制”。在此体制框架下,“职能—任务—资源”失衡,基层综合执法机构负荷加重,导致执法效能降低且无法自我纠正其运行限度。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基层执法的结构性要素和过程性要素着手,在“职责序构”中尝试优化基层综合执法运行机制,推动实现超大城市整体统合与精细治理。超大城市基层综合执法是大城治理与基层需求张力形塑的结果,它与国家治理体系的运行存在着深层次的逻辑碰撞,这是理解基层综合执法何以产生与何以运作的主线。基层综合执法是国家治理对一统体制与有效治理张力调适的结果。将区县级执法权限和资源下放基层,保障基层执法有人有权有物,回应了基层“看得着的管不着”执法难题。通过对沙街综合执法实践进行个案深描,复刻了超大城市基层综合执法运行的全过程,呈现出以结构调整应对功能变迁的总特征。中国共产党高位推动、执法为民价值导向和治理技术有效赋能,重塑着基层综合执法体制机制,推动基层执法从“行为化执法”到“功能性治理”转变。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Comprehensive law enforcement originated from urban management practice an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urban governance. Mega-cities play a leading role i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national governance, and a key task in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mega-cities governance is to promote law-based governance at multiple levels, in various fields and with all elements, and deepen comprehensive law enforcement reform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With the shift of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grassroots governance, the decentralization of law enforcement power and the sinking of law enforcement force have reshaped the pattern of grassroots law enforcement. The street is at the end of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 system, and the street comprehensive law enforcement organization is embedded in the traditional line law enforcement model with a structural force, which is a key incision to explore a new way of modern governance of mega-city. In this context, street comprehensive law enforcement as a new law enforcement model, why came into being, how to operate, what are the deep structural factors affecting its operation? This is the core issue of this study.Comprehensive law enforcement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of mega-city is not only a system desig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but also an operating mechanism of grassroots governance, which provides rich experience materials for understanding "the governance of China" and should become a theoretical window for "telling the story of China's governance". The existing studies either focus on the normative analysis of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and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paradigm is too grand to adapt to the complex and changeable practice of grassroots governance; Either they focus on the specific action process of a certain law enforcement field, the theoretical generalization is trapped in micro cases and difficult to improve, and generally lack the theoretical results that make the comprehensive law enforcement practice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of mega-cities specific, clear and profound. In view of this, this study takes the street, the urban grass-roots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describes the basic pattern of the grassroots comprehensive law enforcement operation in mega-city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tructure-process" analysis framework, thus extracting the internal mechanism and institutional logic of the urban grass-roots comprehensive law enforcement operation. In addition to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e main part of the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The first chapter analyzes the practical motivations for comprehensive law enforcement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in mega-cities. Urban governance faces different governance tasks in different time sequences, and thus produces different law enforcement needs. Mega-city governance is the barometer of national governance, facing the most cutting-edge, complex and urgent governance problems that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must solve. Facing the tension between mega-city system and grassroots governance, the reform of comprehensive law enforcement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needs to focus on breaking through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needs of 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 and the inverted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of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reconciling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complex governance affairs and grassroots fragmented governance. Comprehensive law enforcement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in mega-cities is an essential element of the order dimension of the governance of mega-cities and even the governance of large countries. Integrating the "big system" of mega-cities with the "small plates" of comprehensive law enforcement is conducive to realizing the governance goal of fine governance of mega-cities.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organizational system of comprehensive law enforcement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in mega-cities. Comprehensive law enforcement is itself a part of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to understand the deeper mechanisms of comprehensive law enforcement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oper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return to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itself. The comprehensive law enforcement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in mega-city is the result of the top-level design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the local pilot practice under the block system. Its historical changes generally show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from the horizontal dimension of the centralized administrative penalty power integration, to the limited cooperation of the "mini-comprehensive" within the department, and then to the vertical dimension of the law enforcement center sinking. Tiao-Kuai relationship shapes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operation process of comprehensive law enforcement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from two aspects: vertical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allocation and horizontal resource integration. At present, domestic mega-cities are actively exploring grassroots comprehensive law enforcement model that conforms to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achieving center of gravity sinking and resource integration through "one team managing law enforcement".In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th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system and mechanism of "big comprehensive integration" cities, Yuxi Shajie set up a comprehensive law enforcement organization, through the sinking of law enforcement authority and law enforcement force to realize the concrete street comprehensive law enforcement organization, and reconstruct the law enforcement system, mechanism and Tiao-Kuai relationship.The third and fourth chapters are concrete development of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comprehensive law enforcement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in mega-cities.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bureaucratic operation mechanism of comprehensive law enforcement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in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Administration itself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olitics. Analyzing the operation process of comprehensive law enforcement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in mega-city can not talk about behavior, but also need to bring "politics in." Therefore,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a new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input-regulation-output-feedback" is proposed to explain the operation process of comprehensive law enforcement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bureaucracy in view of the unique situation of Chinese bureaucracies. The "inpu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political resources is the basis for building the legitimacy and authority of the grassroots comprehensive law enforcement in mega-citi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internal control mechanism of the bureaucratic system is the key to maintaining the effective action of the grassroots comprehensive law enforcement in mega-cities. The "output" of multi-cross coordinated law enforcement is a prominent manifestation of responding to the needs of 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 The timely "feedback" of technical governance is the guarantee of organic cohesion of the internal elements of comprehensive law enforcement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in mega-cities.The fourth chapter analyzes the concrete action mechanism of comprehensive law enforcement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of mega-city in the street law enforcement field. In the practice of grassroots governance in mega-city, the official law enforcement team members and the street-employed wardens become the de facto street space power agents, so they can be collectively referred to as first-line administrators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In order to distinguish them from the formal law enforcement members, the study referred to the wardens as informal first-line administrators. The operation of comprehensive law enforcement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in mega-cities mainly relies on the mechanism of bureaucratic structure constraint and the mechanism of governance situation shaping. In terms of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the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mode of informal first-line administrators refers to the hierarchical control mechanism and c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 within the bureaucracy system, which has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of institutional dependence. In specific actions, first-line administrators will constantly change the field of law enforcement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leadership attention and governance events, and adopt routine routine, persuasion and multiple co-governance action strategies respectively from simple and complex.The fif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operating limits and system roots of comprehensive law enforcement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in mega-cities, and proposes the methods and paths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governance system and mechanism of "big comprehensive integration". In the process of big city governance, comprehensive law enforcement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has the functions of reshaping law enforcement system, integrating resources and responding to governance needs. But it also causes the re-extension of social administrative power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and the re-strengthening of the authority of the bureaucracy, and produces unexpected consequences such as the function dissipation in the internal operation of the bureaucracy system and the dislocation of responsibilities in the street law enforcement field. The operation limit of comprehensive law enforcement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in mega-city is the result of multiple factors. However, the root cause of the problem is the "hourglass system" of street-level comprehensive law enforcement, which has been shaped by the two-way pressures of the hierarchical tasks of mega-cities and the needs of grassroots societies. Under this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the imbalance of "function-task-resource" has increased the load of agencies of comprehensive law enforcement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resulting in a lowering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law enforcement and an inability to self-correct the limits of its operation.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it is necessary to start from the structural elements and process elements of grassroots law enforcement, try to optimize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comprehensive law enforcement at the grassroots leve in the "responsibility order", and promote the overall integration and fine governance of megatuberity.The comprehensive law enforcement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of mega-cities is the result of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governance of mega-cities and the demand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It has a deep logical collision with the operation of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This is the main line to understand why the comprehensive law enforcement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comes into being and how it operates. Comprehensive law enforcement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is the result of the adjustment of the state governance to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authoritarian regime and effective governance. Delegating law enforcement authority and resources of districts and counties were delegated to the grassroots level, so as to ensure that grassroots law enforcement has people and power, and to respond to the law enforcement problem of "the visible affairs you can't control "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The case study of the comprehensive law enforcement practice in Shajie, which reproduces the whole process of grassroots comprehensive law enforcement in mega-cities, shows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 of responding to functional changes with structural adjustments. High-level promotion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law enforcement for the people, and the effective empowerment of governance technology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reshaping of the grassroots comprehensive law enforcement system and mechanism, and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grassroots law enforcement from "behavioral law enforcement" to "functional governance".
  • dc.date.issued
  • 2024-11-22
  • dc.date.oralDefense
  • 2024-11-10
  • dc.relation.citedreferences
  • 一、中文参考文献(一)经典著作与相关文件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城市工作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年版。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4.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纲要》,北京: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1年版。5.《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编写组:《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7.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8.习近平:《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年版。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1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12.《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13.《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21年版。14.《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二)中文著作类15.陈柏峰:《法律的经验研究方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版。16.杨旎:《超大城市治理精细化的逻辑与路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版。 17.周少来:《制度逻辑与基层治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版。18.黄晓春:《特大城市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19.付子堂主编:《法理学初阶》(第六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21年版。20.张静:《社会治理:组织、观念与方法》,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21.李皋:《基层治理七十年》,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9年版。22.陈辉:《城市基层治理的演进逻辑与善治路径》,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23.卓泽渊:《法政治学研究》(第三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18年版。24.崔卓兰等:《基层行政执法风险防控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18年版。25.翟学伟:《中国人行动的逻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版。26.周雪光:《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一个组织学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版。27.张文显:《法治中国的理论建构》,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28.蒋晓伟:《城市治理法治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年版。29.景跃进等:《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30.黄耿志:《城市摊贩的社会经济根源与空间政治》,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31.戢浩飞:《治理视角下行政执法方式变革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32.田祚雄:《变革社会中的街道办事处治理体制研究》,武汉:武汉出版社,2015年版。33.贺雪峰:《新乡土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34.苏力:《送法下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35.张文显主编:《法理学》(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年版。36.王波:《执法过程的性质:法律在一个城市工商所的现实运行》,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37.王敬波:《城市管理与行政执法》, 北京:研究出版社,2011年版。38.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39.周振超:《当代中国政府“条块关系”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40.徐勇:《现代国家乡土社会与制度建构》,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年版。41.于显洋:《组织社会学》(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42.黄凤祝:《城市与社会》,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43.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44.周黎安:《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治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45.李培林、李强、马戎:《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46.肖金明、冯威主编:《行政执法过程论》,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47.周天勇等:《中国行政体制改革30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48.吴毅:《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49.周平:《当代中国地方政府》,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50.姜明安主编:《行政程序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51.潘小娟等:《城市基层权力重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52.薛刚凌:《行政体制改革研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53.苏力主编:《法律和社会科学》(第一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年版。54.顾培东:《社会冲突与诉讼机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55.姜明安:《行政执法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56.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57.强世功:《法制与治理——国家转型中的法律》,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58.叶必丰:《行政行为效力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59.尹保云:《什么是现代化:概念与范式的探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60.刘星:《语境中的法学与法律》,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61.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62.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63.孙笑侠:《法律对行政的控制——现代行政法的法理解释》,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64.强世功:《惩罚与法治》,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65.深荣华:《现代法治政府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66.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北京:中国政法人学出版社,1999年版。67.孙笑侠:《法律对行政的控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版,1999年版。68.胡建淼:《行政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69.谢庆奎等:《中国地方政府体制概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版。70.刘旺洪:《行政与法治——中国行政法制现代化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三)中文译著类71.[美]詹姆斯·C·斯科特:《支配与抵抗艺术:潜隐剧本》,王佳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72.[美]劳伦斯·弗里德曼:《法律如何影响人的行为》,邱遥堃译,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21年版。73.[美]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和行动的理论》,张磊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74.[德]马克斯·韦伯:《支配社会学》,康乐、简惠美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20年版。75.[美]乔恩·埃尔斯特:《解释社会行为:社会科学的机制视角》,刘骥等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76.[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版。77.[法]米歇尔·克罗齐耶、埃哈尔·费埃德伯格:《行动者与系统:集体行动的政治学》,张月等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17年版。78.[美]安东尼·唐斯:《官僚制内幕》,郭小聪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79.[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纲要》,李康、李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80.[美]亨利·列斐伏尔:《空间与政治》(第二版),李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81.[法]布尔迪厄、[美]华康德:《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82.[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83.[美]塔尔科特·帕森斯著:《社会行动的结构》,张明德、夏遇南、彭刚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年版。84.[美]弗兰克·古德诺:《政治与行政——政府之研究》,丰俊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85.[美]W·理查德·斯科特、杰拉尔德·F·戴维斯:《组织理论:理性、自然与开放系统的视角》,高俊山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86.[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第一卷),阎克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87.[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第二卷),阎克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88.[法]让·皮埃尔·戈丹:《何谓治理》,钟震宇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89.[美]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冯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年版。90.[美]沃尔特·W.鲍威尔、保罗·J.迪马吉奥:《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姚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91.[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著:《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郑世平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92.[美]B·盖伊·彼得斯:《官僚政治》,聂露、李姿姿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93.[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94.[美]彼得·布劳、马歇尔·梅耶:《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马戎、时宪民、邱泽奇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95.[法]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敬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96.[美]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王海龙、张家宣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97.[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年版。98.[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四)期刊论文类99.郭胜习:“综合执法权下沉乡镇街道的实践样态、现实困境与法治回应”,《行政法学研究》,2024年第4期。100.王琳琳、包万超:“数字治理与行政执法改革:技术、制度与价值”,《中国行政管理》,2024年第1期。101.梁平:“新时代法治型国家治理的理论阐释”,《法学论坛》,2024年第1期。102.郭忠:“党政体制下德法合治的治理效能”,《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3期。103.叶贵仁、蔡龚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过程中的多维结构变迁与能动者策略”,《理论与改革》,2024年第1期。104.宋晔琴、顾丽梅、张扬:“数字平台何以赋能超大城市敏捷治理——基于组织边界跨越视角的分析”,《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24年第1期。105.杨治坤:“行政处罚权下沉乡镇的性质定位——以《行政处罚法》第24条为分析对象”,《法学》,2023第12期。106.周尚君:“从执法个案到一般理论:法学研究方法论反思”,《政治与法律》,2023年第1期。107.王丛虎、骆飞:“超大城市推进综合行政执法的改革逻辑与未来进路——基于北京市行政执法改革的纵向多案例”,《中国行政管理》,2023年第11期。108.陈明辉:“行政执法权下放的地方实践及其法治优化”,《行政法学研究》,2023年第3期。109.金晓伟:“‘基层一支队伍管执法’:制度逻辑、实践探索与规范路径”,《治理研究》,2023年第4期。110.吴晓林:“城市基层治理的历史传统与现代化进程”,《学术月刊》,2023年第9期。111.周振超、黄洪凯:“中国条块体制的内涵意蕴与独特功能”,《学术界》,2023年第1期。112.吴春来、赵晓峰、李立:“条块关系与基层执法权属地化的结构困境——Y镇‘乡镇综合行政执法’的个案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22年第9期。113.叶必丰:“行政机关间的事务委托和职权委托”,《中国法学》,2022年第3期。114.丁煌、李雪松:“基层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何以发生:一个结构试验情境的分析视角——以W市改革试点为例”,《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115.卢护锋:“行政执法权全面下移的组织法回应”,《政治与法律》,2022年第1期。116.付子堂、付承为:“国家治理法治化的若干问题研究”,《兰州学刊》,2022年第5期。117.杜辉:“生态环境执法体制改革的法理与进阶”,《江西社会科学》,2022年第8期。118.杨文明等:“基层城管执法的行动逻辑:从策略到行动的权衡与选择”,《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22年第3期。119.周尚君:“地方政府的价值治理及其制度效能”,《中国社会科学》, 2021年第5期。120.李辰星、肖竹:“城市基层综合行政执法的发展导向与实践进路”,《学习与实践》,2021年第12期。121.陈柏峰:“法律经验研究的主要渊源与典型进路”,《中国法律评论》,2021年第5期。122.李小萍:“街道办事处实施行政处罚的司法审查:逻辑与路径”,《江西社会科学》2021年第12期。123.骆梅英、黄柳建:“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中的权限配置”,《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124.江国华、姜梦婷:“乡镇行政执法改革的功能模式与配套机制”,《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21年第6期。125.谢寄博、王思锋:“中国共产党保证执法的实践逻辑——以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为视角”,《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126.李利文:“执法堕距:政策执行在基层缘何容易走样?——基于D村违法建设综合整治案例的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21年第8期。127.叶必丰:“执法权下沉到底的法律回应”,《法学评论》,2021年第3期。128.高鸿:“行政行为自我纠正的制度构建”,《中国法律评论》,2021年第3期。129.朱涛:“管理合法性:城市基层政府的法律行动研究”,《社会学研究》,2021年第3期。130.申来津、白森文:“以人民为中心的行政执法:核心理念、影响因素与实践模式”,《学术交流》,2020年第12期。131.黄锫:“为什么选择性执法? 制度动因及其规制”,《中外法学》,2021年第3期.132.吕普生、张梦慧:“执法召集制:‘吹哨报到’机制如何使综合执法运转起来”,《河南社会科学》,2021年第2期。133.郭晓雨:“行政执法的技术治理逻辑——基于对执法案卷制作的‘行为—过程’分析”,《法制与社会发展》,2021年第2期。134.陈柏峰:“乡村基层执法的空间制约与机制再造”,《法学研究》,2020年第2期。135.李利平、吕同舟:“省以下地方政府纵向职责配置的新趋势及配置模式探索——基于对五个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观察”,《行政管理改革》,2020年第11期。136.李雪松:“中国基层综合行政执法的改革逻辑:一个‘嵌入性’的新议题”,《学习与实践》2020年第10期。137.杨丹:“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理念、法治功能与法律限制”,《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138.黄文艺:“中国政法体制的规范性原理”,《法学研究》, 2020年第4期。139.金国坤:“基层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与《行政处罚法》的修改”,《行政法学研究》,2020年第2期。140.吕普生、吕忠:“中国基层执法中的相机选择:从策略赋权到话语使用”,《中国行政管理》,2020年第2期。141.刘国乾:“效能导向的综合执法改革原理与操作”,《法学家》,2020年第6期。142.石亚军、王琴:“以整体性重构推进市场监管和执法体制改革”,《东岳论丛》,2020年第1期。143.杨杨、于水:“城市综合行政执法柔性治理失灵:发生逻辑与矫正策略”,《城市发展研究》,2020年第2期。144.陈金钊:“提升国家治理的法治能力”,《理论探索》,2020年第1期。145.赵树坤、张晗:“法律规则逻辑结构理论的变迁及反思”,《法制与社会发展》,2020年第1期。146.陈柏峰:“中国法治社会的结构及其运行机制”,《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第1期。147.雷磊:“‘地方法制’能够成为规范性概念吗”,《中国法律评论》,2019年第3期。148.周振超:“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条块关系的视角”,《江苏社会科学》,2019年第3期。149.吕德文:“作为法律隐喻的‘猫鼠游戏’城管执法的另一种观察视角”,《中外法学》,2019年第2期150.姜城:“系统论视角下的行政执法风险防控”,《当代法学》,2019年第6期。151.李强:“‘局队合一’: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方向和实现路径——基于J省R市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实践的思考”,《中国行政管理》,2019年第8期。152.周振超、宋胜利:“治理重心下移视野中街道办事处的转型及其路径”,《理论探讨》,2019年第2期。153.孙柏瑛、张继颖:“解决问题驱动的基层政府治理改革逻辑——北京市“吹哨报到”机制观察”,《中国行政管理》,2019年第4期。154.赵孟营:“超大城市治理:国家治理的新时代转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8年第4期。155.郭栋:“城市流浪乞讨基层行政治理的困境与出路——以符号互动为理论基点”,《中国法律评论》,2018年第4期。156.张克:“合理设置地方机构的路径选择”,《行政管理改革》,2018年第11期。157.柳正权、甘明生:“城市街道办事处管理体制的缺陷及其制度完善——以武汉市为样本”,《理论月刊》,2018年第8期。158.熊樟林:“权力挂起:行政组织法的新变式?”,《中国法学》,2018年第1期。159.陈柏峰、刘磊:“基层执法的‘双轨制’模式——以计划生育执法为例”,《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160.吴晓林:“结构依然有效:迈向政治社会研究的‘结构-过程’分析范式”,《政治学研究》,2017年第2期。161.王丛虎、刘卿斐:“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模式与适用研究——基于基层高绩效执法组织的构建”,《中国行政管理》,2017年第12期。162.叶敏:“从运动式治理方式到合力式治理方式:城市基层行政执法体制变革与机制创新”,《行政论坛》,2017年第5期。163.陶振:“大都市管理综合执法的体制变迁与治理逻辑——以上海为例”,《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164.夏德峰:“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难题及其破解”,《中国行政管理》,2016年第6期。165.侯猛:“当代中国政法体制的形成及意义”,《法学研究》,2016年第6期。166.夏德峰:“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难题及其破解”,《中国行政管理》,2016年第6期。167.吴晓霞:“当代中国城市基层治理的历史演进”,《当代中国史研究》,2016年第2期。168.陈柏峰:“基层社会的弹性执法及其后果”,《法制与社会发展》,2015年第5期。169.刘磊:“执法吸纳政治:对城管执法的一个解释框架”,《政治学研究》,2015年第6期。170.郑才法:“深化县域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对策与建议”,《中国行政管理》,2015年第10期。171.王敬波:“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改革研究”,《中国法学》,2015年第4期。172.戴治勇:“基于执法经济学对收支分离与执法激励的分析”,《天府新论》,2015年第5期。173.郭栋:“如何实现法治之下的和谐——城管执法中两种共存关系的法学分析”,《中国法律评论》,2015年第1期。174.王敬波:“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改革研究”,《中国法学》,2015年第4期。175.陆幸福:“何种改革通向现代法治? ”,《法制与社会发展》,2015年第5期。176.黄文艺:“法治中国的内涵分析”,《社会科学战线》,2015年第1期。177.马长山:“‘法治中国’建设的转向与策略”,《环球法律评论》,2014年第1期。178.雷磊:“执法者如何看待法律”,《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年第5期。179.马怀德:“健全综合权威规范的行政执法体制”,《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年第12期。180.张春林:“综合行政执法的行政救济若干问题研究”,《学术论坛》,2013年第12期。181.刘恒、黄泽萱:“政府管制与行政执法的变革”,《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182.欧阳志刚:“论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的正当性”,《求索》,2012年第3期。183.徐加喜:“论行政执法的法源冲突及其解决途径”,《政治与法律》,2012年第3期。184.饶常林、常健:“我国城市街道办事处管理体制变迁与制度完善”,《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2期。185.付子堂、何青洲:“当代中国政法语境中‘人民’的意蕴”,《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186.姚建宗:“法律的政治逻辑阐释”,《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2期。187.吕尚敏:“行政执法人员的行动逻辑——基于典型行政执法事件的分析”,《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188.戴治勇:“选择性执法”,《法学研究》,2008年第4期。189.赵树坤:“‘紧张’何以消解?——冲突治理的另类视角考察”,《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第4期。190.邓刚宏:“行政执法适用依据问题研究”,《政治与法律》,2005年第2期。191.史文清:“行政执法权力配置的几个问题”,《理论前沿》,2004年第20期。192.彭勃:“国家权力与城市空间:当代中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变革”,《社会科学》,2006年第9期。193.周祖成:“法律与权力关系的调整及其社会化发展”,《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194.姜明安:“论行政执法”,《行政法学研究》,2003年第4期.(五)学位论文类195.王中女:“限度与能动性的张力:城市基层治理中的国家能力”,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22年。196.胡敬阳:“论城管执法的社会认同”,西南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22年。197.陈念平:“城管执法的科层运作机制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21年。 198.郭晓雨:“地方政府依法治理的运作技术与制度逻辑”,西南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20年。199.李梦侠:“当代中国基层行政执法能力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19年。200.郝李坤:“我国县域行政执法改革研究”,云南大学博士论文,2019年。201.翟磊:“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问题研究”,华东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20年。202.吕尚敏:“行政执法人员的行动逻辑”,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12年。二、外文参考文献(一)著作类203.John Wilson, Understanding Journalism: A Guide to Issues, London: Routledge,1996.204.Douglass C. North,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205.Michael Lipsky, Street-Level Bureaucracy, New York: Russel Sage,1980.206.Erving Goffman, Gender Advertisements, New York: Harper & Row,1979.207.Maurice Freedman, The study of Chinese societ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208.Goffman E, Relations in Public, New York: Basic Books,1971.(二)论文类209.Illoong Kwon I. "Motivation, discretion, and corruptio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Vol. 24, No. 3, 2014.210.Kirk Emerson & Tina Nabatchi & Stephen Balogh,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for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Vol. 22, No. 1, 2012.211.Linda Wong & Bernard Poon, "From Serving Neighbors to Recontrolling Urban Society: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Community Policy," China Information, Vol. 19, No. 3, 2005.212.Yasheng Huang, "Managing Chinese Bureaucrats: An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Perspective," Political Studies, Vol. 50, No. 1, 2002.213.Chris Jones, "Voices from the front line: State social workers and new Labour,"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Vol. 31, No. 4, 2001.214.Erving Goffman, "The Interaction Order,"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 48, No. 1, 1983.215.Woodrow Wilson, "The study of Administration,"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No. 2, 1887.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