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欺凌行为向暴力犯罪转变的生成机理和防治路径

传播影响力
本库下载频次:
本库浏览频次:
CNKI下载频次:0

归属院系:

刑事侦查学院

作者:

吴思佳 ;詹勋晋

摘要:

近年来未成年人欺凌行为及暴力犯罪频发,引起了社会各界更多地关注与重视。本文用社会控制理论的“依恋”减弱、“奉献”不足、“参与”缺失、“信念”欠缺四个因素来分析未成年人欺凌行为向暴力犯罪转变的生成机理,梳理出家庭教育和陪伴模式构建薄弱、法治意识和价值观念形成受阻、司法介入和快速处置干预不够、问题识别和预警系统建设缺位这四大难点,并提出了相对应的防治路径:构建家庭教育和陪伴模式,形成法治意识和价值观念,强化司法介入和快速处置,开展行为识别和预警系统,以能够有效地阻断欺凌行为向暴力犯罪的转变。

语种:

中文

出版日期:

2024-06-15

学科:

侦查学

提交日期

2024-07-04

引用参考

吴思佳;詹勋晋. 未成年人欺凌行为向暴力犯罪转变的生成机理和防治路径[J]. 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24(03):77-85.

全文附件授权许可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署名

  • dc.title
  • 未成年人欺凌行为向暴力犯罪转变的生成机理和防治路径
  • dc.contributor.author
  • 吴思佳;詹勋晋
  • dc.contributor.affiliation
  • 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
  • dc.publisher
  • 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
  • dc.identifier.year
  • 2024
  • dc.identifier.issue
  • 03
  • dc.identifier.page
  • 77-85
  • dc.date.issued
  • 2024-06-15
  • dc.language.iso
  • 中文
  • dc.subject
  • 欺凌行为;社会控制理论;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犯罪防治;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近年来未成年人欺凌行为及暴力犯罪频发,引起了社会各界更多地关注与重视。本文用社会控制理论的“依恋”减弱、“奉献”不足、“参与”缺失、“信念”欠缺四个因素来分析未成年人欺凌行为向暴力犯罪转变的生成机理,梳理出家庭教育和陪伴模式构建薄弱、法治意识和价值观念形成受阻、司法介入和快速处置干预不够、问题识别和预警系统建设缺位这四大难点,并提出了相对应的防治路径:构建家庭教育和陪伴模式,形成法治意识和价值观念,强化司法介入和快速处置,开展行为识别和预警系统,以能够有效地阻断欺凌行为向暴力犯罪的转变。
  • dc.identifier.CN
  • 10-1048/D
  • dc.identifier.issn
  • 2095-3356
  • dc.identifier.if
  • 1.093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