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预防性立法:可罚界标的漂移及其刑事法治风险消解

Preventive Legislation of Criminal Law: the Drift of Punishable Boundary Marks and the Risks Resolution of Criminal Rule of Law

传播影响力
本库下载频次:
本库浏览频次:
CNKI下载频次:0

归属学者:

姜敏

归属院系:

法学院

作者:

姜敏1 ;李国歆

摘要:

风险社会理论、功能主义立法观以及积极一般预防理论,均是刑法预防性立法可罚界标的漂移动因。客观处罚条件作为传统刑法到预防性刑法的“消失的中介”,业已虚置了作为可罚界标的实害结果,并“回溯性”地突破了以其为基点构建的刑法归责时空范畴。晚近以来,立法者通过增设抽象危险犯、预备行为实行化、帮助行为正犯化、增设煽动型犯罪等实践进路,实现了可罚界标的彻底“隐匿”。由此,预防性立法已践行前瞻性归责模式。可罚界标的漂移在实体法上存有颠覆传统刑法自我负责模式的风险,同时也导致程序中侦查启动界限的模糊。应在刑事立体化的理念指引之下,从多个路径出发消解实体和程序中的法治风险。在刑事实体法维度,确保构成要件行为与拟阻断实害结果之间的规范关联,且被预定的构成要件行为应满足不法性要求;在犯罪学维度,督促立法者经由犯罪统计制度的完善,证立禁止行为与实害结果的规范联系;在刑事程序法维度,应当确保刑事干预措施的合比例性适用。

语种:

中文

出版日期:

2023-06-15

学科:

法学; 公安学

收录:

CSSCI-E

提交日期

2023-08-02

引用参考

姜敏;李国歆. 刑法预防性立法:可罚界标的漂移及其刑事法治风险消解[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3):65-76.

全文附件授权许可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署名

  • dc.title
  • 刑法预防性立法:可罚界标的漂移及其刑事法治风险消解
  • dc.contributor.author
  • 姜敏;李国歆
  • dc.contributor.author
  • JIANG Min;LI Guoxin
  • dc.contributor.affiliation
  • 西南政法大学
  • dc.publisher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dc.publisher
  • Journal of People's Public Security University of China(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dc.identifier.year
  • 2023
  • dc.identifier.issue
  • 03
  • dc.identifier.volume
  • v.39;No.223
  • dc.identifier.page
  • 65-76
  • dc.date.issued
  • 2023-06-15
  • dc.language.iso
  • 中文
  • dc.subject
  • 预防性立法;刑事归责;客观处罚条件;刑事立体化;犯罪化根据;干预措施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风险社会理论、功能主义立法观以及积极一般预防理论,均是刑法预防性立法可罚界标的漂移动因。客观处罚条件作为传统刑法到预防性刑法的“消失的中介”,业已虚置了作为可罚界标的实害结果,并“回溯性”地突破了以其为基点构建的刑法归责时空范畴。晚近以来,立法者通过增设抽象危险犯、预备行为实行化、帮助行为正犯化、增设煽动型犯罪等实践进路,实现了可罚界标的彻底“隐匿”。由此,预防性立法已践行前瞻性归责模式。可罚界标的漂移在实体法上存有颠覆传统刑法自我负责模式的风险,同时也导致程序中侦查启动界限的模糊。应在刑事立体化的理念指引之下,从多个路径出发消解实体和程序中的法治风险。在刑事实体法维度,确保构成要件行为与拟阻断实害结果之间的规范关联,且被预定的构成要件行为应满足不法性要求;在犯罪学维度,督促立法者经由犯罪统计制度的完善,证立禁止行为与实害结果的规范联系;在刑事程序法维度,应当确保刑事干预措施的合比例性适用。
  •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PCode
  • 21AFX011
  •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
  •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全球视野下的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研究”(21AFX0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source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 dc.identifier.CN
  • 10-1450/C
  • dc.identifier.issn
  • 2096-3165
  • dc.identifier.if
  • 1.319
  • dc.subject.discipline
  • D914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