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网络诈骗反“洗脑”研究

Research on Anti "Brainwashing" of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Fraud

传播影响力
本库下载频次:
本库浏览频次:
CNKI下载频次:0

归属学者:

谢玲

归属院系:

刑事侦查学院

作者:

谢玲1

摘要:

诈骗团伙利用诈骗话术对被害人进行“洗脑”,呈现出潜伏期长、手段隐蔽、连锁性被害等特征。一些具有特定人格倾向性的被害人出于自身迫切的需求和急切的欲望,在犯罪与被害的互动过程中自愿沦为依从诈骗指令行为的“被支配者”。而常规的预警方式和宣防措施对特殊被害人的劝阻效果极其有限,导致预警“失灵”的情况时有发生。为防范特殊被害人深度卷入虚构情境,消除其反复被骗、多次被骗的被害“烙印”,围绕诈骗话术的“心理控制”机制,提出针对易被骗潜在被害人反“洗脑”的措施,以期通过预警—劝阻型心理干预,阻断诈骗话术对被害人的“洗脑”与行为操纵,帮助预警对象有效避害。

语种:

中文

出版日期:

2023-02-20

学科:

法学

提交日期

2023-04-05

引用参考

谢玲. 电信网络诈骗反“洗脑”研究[J]. 中国刑警学院学报,2023(01):15-28.

全文附件授权许可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署名

  • dc.title
  • 电信网络诈骗反“洗脑”研究
  • dc.contributor.author
  • 谢玲
  • dc.contributor.author
  • XIE Ling
  • dc.contributor.affiliation
  • 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
  • dc.publisher
  • 中国刑警学院学报
  • dc.publisher
  • Journal of Criminal Investigation Police University of China
  • dc.identifier.year
  • 2023
  • dc.identifier.issue
  • 01
  • dc.identifier.volume
  • No.171
  • dc.identifier.page
  • 15-28
  • dc.date.issued
  • 2023-02-20
  • dc.language.iso
  • 中文
  • dc.subject
  • 电信网络诈骗;诈骗话术;预警话术;心理控制;反“洗脑”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诈骗团伙利用诈骗话术对被害人进行“洗脑”,呈现出潜伏期长、手段隐蔽、连锁性被害等特征。一些具有特定人格倾向性的被害人出于自身迫切的需求和急切的欲望,在犯罪与被害的互动过程中自愿沦为依从诈骗指令行为的“被支配者”。而常规的预警方式和宣防措施对特殊被害人的劝阻效果极其有限,导致预警“失灵”的情况时有发生。为防范特殊被害人深度卷入虚构情境,消除其反复被骗、多次被骗的被害“烙印”,围绕诈骗话术的“心理控制”机制,提出针对易被骗潜在被害人反“洗脑”的措施,以期通过预警—劝阻型心理干预,阻断诈骗话术对被害人的“洗脑”与行为操纵,帮助预警对象有效避害。
  •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PCode
  • 2021KJQN202100313;2021213093;20212021XZNDJDZD-12;20222022-XZWTZD04;2022CSTB2022TIADKPX0107;2023CQFZ0001
  •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
  • 2021年度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计划项目(编号:KJQN202100313);2021年度重庆市高等教育改革项目(编号:213093);2021年度西南政法大学校级科研项目重点项目(编号:2021XZNDJDZD-12);2022年度西南政法大学科研重点委托项目(编号:2022-XZWTZD04);2022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局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专项社发领域重点项目(编号:CSTB2022TIADKPX0107);2023年度全国新型犯罪研究中心重庆分中心科研重点项目(编号:CQFZ0001)
  •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source
  • 重庆市教委科研基金
  • dc.identifier.CN
  • 21-1310/N
  • dc.identifier.issn
  • 2095-7939
  • dc.identifier.if
  • 0.745
  • dc.subject.discipline
  • D924.35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