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辱控制技术:社会规范中惩罚的发生机制研究——以傈僳族F县N村为例

传播影响力
本库下载频次:
本库浏览频次:
CNKI下载频次:0

归属学者:

曾代伟

作者:

曾代伟 ;许娟

摘要:

<正>一、分析框架与问题的提出乡约作为中国基层社会实际运行的社会规范,通过非正式惩罚发挥社会控制的作用,而羞辱控制技术在非正式惩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沿着惩罚的理论逻辑,有两种研究范式:一是惩罚的政治社会学研究范式,二是惩罚的经济学研究范式。惩罚政治社会学研究范式包括标签论、规范论和权力论。标签论发端于18世纪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Looking-glassself)(Cooley,1902),到霍华德·S·贝克尔的个人身份是与其他人互

语种:

中文

ISBN:

978-7-105-13023-8/D·2553

学科:

民族学; 法学理论

提交日期

2018-01-11

引用参考

曾代伟;许娟. 羞辱控制技术:社会规范中惩罚的发生机制研究——以傈僳族F县N村为例[A]. 民族法学评论(第九卷)[C]. ,2012:414-447.

全文附件授权许可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署名

  • dc.title
  • 羞辱控制技术:社会规范中惩罚的发生机制研究——以傈僳族F县N村为例
  • dc.contributor.author
  • 曾代伟;许娟
  • dc.contributor.affiliation
  • 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民族法文化研究中心;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
  • dc.contributor.conference
  • 中国法学会民族法学研究会会员代表大会暨2012年学术研讨会
  • dc.publisher
  • 民族法学评论(第九卷)
  • dc.description.level
  • 国家级
  • dc.identifier.year
  • 2012
  • dc.identifier.page
  • 414-447
  • dc.date.issued
  • 2012-11-24
  • dc.language.iso
  • 中文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正>一、分析框架与问题的提出乡约作为中国基层社会实际运行的社会规范,通过非正式惩罚发挥社会控制的作用,而羞辱控制技术在非正式惩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沿着惩罚的理论逻辑,有两种研究范式:一是惩罚的政治社会学研究范式,二是惩罚的经济学研究范式。惩罚政治社会学研究范式包括标签论、规范论和权力论。标签论发端于18世纪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Looking-glassself)(Cooley,1902),到霍华德·S·贝克尔的个人身份是与其他人互
  •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
  • 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少数民族乡约的文化创新研究”(编号:12BMZ039);; 2008年司法部项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新型乡约价值研究”(编号:08SFB2001)的阶段性成果
  •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source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 dc.contributor.organizer
  • 中国法学会民族法学研究会
  • dc.identifier.date
  • 2012-11-24
  • dc.identifier.addr
  • 中国四川成都
  • dc.subject.discipline
  • C95;D920.4
  • dc.identifier.isbn
  • 978-7-105-13023-8/D·2553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