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国民心理安全体系构建

The Psychology of Security System on the Harmonious Society

传播影响力
本库下载频次:
本库浏览频次:
CNKI下载频次:0

归属院系:

刑事侦查学院

作者:

桑青松

导师:

戴浩霖

学位:

硕士

语种:

中文

关键词:

和谐社会;国民心理;心理安全;意识形态;心理战

摘要:

“国民心理安全”是一个最近才被提出来的概念,不过一直以来鲜有学者研究。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进入信息时代以来,国民的心理安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觉得对国民心理安全的研究非常具有实际意义。但是对一个新的概念的研究,想在一篇篇幅有限的硕士论文中面面俱到地介绍是不现实的,所以本文只是主要解释了“国民心理安全体系构建”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构建国民心理安全体系的原理和方法,在文章的最后又论证了教育和媒体在构建国民心理安全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国家心理安全就是指一个国家国的国民心理的诸要素中处于一种安全的状态,不对一个国家的根本利益产生威胁,不危及一国的主权、政权、生存权和发展发展权能够促进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并能够抵御来自国内外的心理冲击。 构建国民心理安全体系就是运用70年代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构建主义,通过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政策实现对国民心理一定程度的塑造,从而实现维护国家安全的目的。即通过沟通人的内心与外界而最终实现人社会、人与国家的和谐与统一,这其实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延伸,因此才会有和谐社会视野之下构建国民心理安全体系的提法。 提到国民心理安全就很容易让人们想起心理战,意识形态以及愚民政策,所以为了阐述国民心理安全体系与这些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本文的第二章分别解释了国民心理安全体系与这些概念的比较。国民心理安全与心理战的联系是两者所运用的原理和方法都来源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但是关注的领域不同,心理战主要偏重对外,强调进攻,而国民心理安全主要偏重于对内,强调防御,但又不是完全的矛与盾的关系,因为国民心理安全不仅要防御来自有意识的敌对攻击还要应对社会自发产生没有意志参与的非意识行为。国民心理安全与意识形态的区别主要在于,意识形态是一套统治阶级为了证明自己合法性的理论,目的是通过统一人们的认识来实现对国家的统治,意识形态是个中性词,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的意识形态,而国民心理安全体系的构建主要是解决的是如何从人的角度出发把国家的意识形态理论更好的灌输给国民。形象比喻二者,就是食材与烹饪的关系。国民心理安全体系的构建与我国古代的“愚民政策”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目的不同,虽然古代的统治者也会运用一些原始的不成系统的心理学原理和方法来实现其统治但是这与国民心理安全体系的存在本质的不同,因为国民心理安全体系构建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国家的安定团结,为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同时改造我们的民族性,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价值追求是全民族的进步与发展,这与古代片面追求统治者的利益维护封建剥削制度的愚民政策存在本质的差别。 构建国民心理安全体系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来源于心理学的研究结论,特别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心理学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所以很多理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是它发展到现在已经与之前的大部分依靠人的自省、猜想和假设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步,现在,大部分的心理学的理论都是建立在实证和实验的基础之上的,其结论还是比较可靠的。本文讨论了如何通过人的“图式”认知结构模式的理论研究实现构建出国民的普世价值观,统一人们的意识形态,还通过运用人们态度形成和改变所遵循的规律,提出国民心理态度安全的预警和干预方法的制度建设,最后还介绍关于群体偏见和群体暴力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并提出运用心理学的干预手段实现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和谐相处和预防和应对群体性事件的策略。接着本文提出了国民心理安全体系构建的最高的价值追求即:实现对国民性的改造,消除那些不利于中华民族发展的不利的心理因素,构造出一个积极、开放、宽容、大公无私国民心理,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准备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因为教育和大众传媒在构造国民心理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本文在第四章着重介绍了如何在通过大众传媒构建国民心理安全体系。教育方面主要通过对美国和日本的经验的借鉴,指出国家安全教育对一个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性,并讨论了如何在发挥教育在塑造国民安全心理中的作用。在大众传媒方面,本文首先纠正了最近过于夸大传媒在国家安全方面作用的观点,应用心理学在传媒方面的研究结论,提出主要运用传媒的议题设定作用来发挥其在构建国民心理安全中的独特作用。

学科:

基础心理学

提交日期

2018-01-11

引用参考

桑青松. 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国民心理安全体系构建[D]. 西南政法大学,2011.

全文附件授权许可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署名

  • dc.title
  • 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国民心理安全体系构建
  • dc.title
  • The Psychology of Security System on the Harmonious Society
  • dc.contributor.schoolno
  • 20080301220880
  • dc.contributor.author
  • 桑青松
  • dc.contributor.degree
  • 硕士
  • dc.contributor.degreeConferringInstitution
  • 西南政法大学
  • dc.identifier.year
  • 2011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戴浩霖
  • dc.language.iso
  • 中文
  • dc.subject
  • 和谐社会;;国民心理;;心理安全;;意识形态;;心理战
  • dc.subject
  • Harmonious Society;;Nationality;; Psychological Safety;; Ideology;; Psychological warfare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国民心理安全”是一个最近才被提出来的概念,不过一直以来鲜有学者研究。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进入信息时代以来,国民的心理安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觉得对国民心理安全的研究非常具有实际意义。但是对一个新的概念的研究,想在一篇篇幅有限的硕士论文中面面俱到地介绍是不现实的,所以本文只是主要解释了“国民心理安全体系构建”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构建国民心理安全体系的原理和方法,在文章的最后又论证了教育和媒体在构建国民心理安全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国家心理安全就是指一个国家国的国民心理的诸要素中处于一种安全的状态,不对一个国家的根本利益产生威胁,不危及一国的主权、政权、生存权和发展发展权能够促进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并能够抵御来自国内外的心理冲击。 构建国民心理安全体系就是运用70年代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构建主义,通过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政策实现对国民心理一定程度的塑造,从而实现维护国家安全的目的。即通过沟通人的内心与外界而最终实现人社会、人与国家的和谐与统一,这其实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延伸,因此才会有和谐社会视野之下构建国民心理安全体系的提法。 提到国民心理安全就很容易让人们想起心理战,意识形态以及愚民政策,所以为了阐述国民心理安全体系与这些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本文的第二章分别解释了国民心理安全体系与这些概念的比较。国民心理安全与心理战的联系是两者所运用的原理和方法都来源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但是关注的领域不同,心理战主要偏重对外,强调进攻,而国民心理安全主要偏重于对内,强调防御,但又不是完全的矛与盾的关系,因为国民心理安全不仅要防御来自有意识的敌对攻击还要应对社会自发产生没有意志参与的非意识行为。国民心理安全与意识形态的区别主要在于,意识形态是一套统治阶级为了证明自己合法性的理论,目的是通过统一人们的认识来实现对国家的统治,意识形态是个中性词,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的意识形态,而国民心理安全体系的构建主要是解决的是如何从人的角度出发把国家的意识形态理论更好的灌输给国民。形象比喻二者,就是食材与烹饪的关系。国民心理安全体系的构建与我国古代的“愚民政策”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目的不同,虽然古代的统治者也会运用一些原始的不成系统的心理学原理和方法来实现其统治但是这与国民心理安全体系的存在本质的不同,因为国民心理安全体系构建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国家的安定团结,为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同时改造我们的民族性,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价值追求是全民族的进步与发展,这与古代片面追求统治者的利益维护封建剥削制度的愚民政策存在本质的差别。 构建国民心理安全体系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来源于心理学的研究结论,特别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心理学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所以很多理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是它发展到现在已经与之前的大部分依靠人的自省、猜想和假设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步,现在,大部分的心理学的理论都是建立在实证和实验的基础之上的,其结论还是比较可靠的。本文讨论了如何通过人的“图式”认知结构模式的理论研究实现构建出国民的普世价值观,统一人们的意识形态,还通过运用人们态度形成和改变所遵循的规律,提出国民心理态度安全的预警和干预方法的制度建设,最后还介绍关于群体偏见和群体暴力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并提出运用心理学的干预手段实现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和谐相处和预防和应对群体性事件的策略。接着本文提出了国民心理安全体系构建的最高的价值追求即:实现对国民性的改造,消除那些不利于中华民族发展的不利的心理因素,构造出一个积极、开放、宽容、大公无私国民心理,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准备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因为教育和大众传媒在构造国民心理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本文在第四章着重介绍了如何在通过大众传媒构建国民心理安全体系。教育方面主要通过对美国和日本的经验的借鉴,指出国家安全教育对一个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性,并讨论了如何在发挥教育在塑造国民安全心理中的作用。在大众传媒方面,本文首先纠正了最近过于夸大传媒在国家安全方面作用的观点,应用心理学在传媒方面的研究结论,提出主要运用传媒的议题设定作用来发挥其在构建国民心理安全中的独特作用。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e national psychological safety is a newly advanced concept, which was first used in the thesis Psychological Safety:The new issue of national security in Defense News,written by Li Shuhong. Few scholars have researched this task all through. 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ra, especially the information ear, the national psychology faced more and more challenges. So that the author of this thesis thought that to investigate the national psychological safet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is background. Yet to reach every aspect of this new concept in a limited master’s thesis is unpractical. In this case, this thesis mainly focuses on the explanation of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concept“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of national psychological safety”. National psychological safety means that the people in a country are in a safe fettle that will not bring threaten to the country’s essential interests, dominion, regime, subsistence and development, resist the psychological impact from home and abroad , and can accelerate the achievement of national strategic objective. Construction the system of national psychological safety is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ing relevant system and policy by using constructivist raised by the American psychologist in 70th, in order to shape the national mental to some extent and achieve the aim of protecting the national security, i.e., to realize the unity and harmony of the country, society and people. Actually, this is also an extension of theory of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So there is the proposition of construction the system of national psychological safety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harmonious society. It is easy for people to think of ideology and obscurantism when speaking of national psychological safety. So that chapter two focuses on the explanation of the relation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national psychological safety system and these concepts, The common ground between national psychic safety and psychological warfare is that they all adopt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derived from psychological research. However, the focal points they focus on are different, for that psychological warfare mainly lay particular stress on the outside, emphasizing on aggression, while national psychological safety mainly lay stress on self, emphasizing on defense. They are not totally contrary to each other nevertheless, for that the national psychological safety not only has to resist the intended hostilities but also to cope with people’s non-conscious activities. The primary difference between national psychological safety and ideology is that ideology is a theory used by the dominator to prove the validity of it and unify the consciousness of people to predominate the country, while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psychological safety system mainly focuses on how to indoctrinate people with national ideological theory.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psychological safety system should be differentiated from the Obscurantism in ancient China. Although ancient ruler also used some primordial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psychology to carry out domination, 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national psychological safety system essentially, because the ultimate purpos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psychological safety system is to maintain the stability and comity of our country and provide a favorable inner environment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Meanwhile,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psychological safety system also can rebuild the nationality so that to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China. The value it pursuits i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nation, and that is essentially different from the Obscurantism which was used to protect the interest of dynast.
  • dc.subject.discipline
  • B84
  • dc.date.issued
  • 2011-03-28
回到顶部